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

发布时间:2018-06-08 14:20

  本文选题:主观性 + 语言意义 ; 参考:《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语言的"主观性"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莱昂斯的语言三分法观点建构出讨论模型,将语言假设为一个立方体,说话人与受话人分别处于立方体外的两侧,并与立方体的两个侧面分别构成两个四棱锥。依据两个四棱锥,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系统阐述情态中的意义主观性。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of linguistic research. In this paper, a discus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Lyons' viewpoint of three points of speech. The language is assumed to be a cube, the speaker and the addressee are respectively on both sides of the cube, and two quadrilateral cones are formed with the two sides of the cube. According to two four-prism,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subjectivity of meaning in modality from a new angle of view.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语主观意义研究”(10BYY099)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情态——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描摹”(105521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梁晓波;情态的多维研究透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高增霞;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更宇;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吴秀芳;;语用模糊与语境关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李萌;略论启发式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6 缪道蓉;英语名词化的认知功能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许之所;黄广芳;;从原型理论看多义词的形成及教学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陈曦蓉;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陈海叶,赵应吉;句法象似性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许国萍;;差比句中的情态动词意义分布考察[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军;语用模糊理论综观[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3 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徐蕾;[D];浙江大学;2002年

5 孙利;交叉质询话语中的权势关系[D];河南大学;2002年

6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田会敏;《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叙事的文体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卢志宏;[D];安徽大学;2002年

9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黄泽火;语法隐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建华;情态动词与礼貌层级[J];福建外语;1997年04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4期

2 王远明;;也说“连”字句的语用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文全民;;“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4 陈汝东;论话语认知的心理机制及方法[J];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5 张伯江;李珍明;;“是NP”和“是(一)个NP”[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6 张宝胜;;副词“还”的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3年05期

7 吴福祥;;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8 杨同用,刘惠瑶;“‘大/小’+职衔性称谓”组合情况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9 王晓农;;论中国传统译论的批评属性[J];东岳论丛;2006年05期

10 陈友勋;;翻译中语言意义的认知特点[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宝林;崔希亮;任杰;;关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建设构想[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利民;;公孙龙认知语言学思想的理性主义倾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东海;张绍麒;李敏;;现代汉语网络考试试点研究报告[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王寅;;“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对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的修补——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富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可操作性[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刘茜;汉语水平考试(HSK)有重大调整[N];光明日报;2006年

3 董洪亮;“汉语托福”明年大调整[N];人民日报;2006年

4 赵凤华;汉语水平考试(HSK)做重大调整[N];科技日报;2006年

5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7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实验语用学引领研究方法革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张作功;语义级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9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军红;指示语:心理空间与主观性[D];河南大学;2006年

2 柳杨;虚拟语气的主观性[D];西南大学;2008年

3 朱义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5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俊玲;程度副词的主观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8 王三东;与形容词有关的程度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冠乔;论主观性在“如果说”词义演变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彬;程度副词短语分布差异的认知解释[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96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96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8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