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句式的应用价值初探

发布时间:2018-06-09 01:08

  本文选题:语用价值 + 使用价值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5期


【摘要】:任何句式都有一定的语用价值(包含使用价值和应用价值)。句式的"使用价值"是静态句式固有的句式义,是句式的本质属性;句式对语旨和语境的适用性以及语旨和语境对句式的选择性都是句式的"应用价值",即句式的应用属性。本文着重探讨句式的应用价值,认为使用价值对应用价值有影响,是应用价值的基础,并以表达"存在"关系的几种句式为例,说明语义结构相同的有变换关系的不同静态句式的使用价值会直接影响到句式在动态话语里的应用价值。此外,本文认为语旨对句式有选择性,语旨是言者的表述"意旨"(包括表述内容、表述目的、表述情态、表述视角等),语旨与句式的应用价值的关系表现在语旨对句式有选择性。语境对句式也有选择性,广义的语境包括句内语境(句内成分的特点和多寡等)和句外语境(对话、上下文、特定语体、现场场景、其他背景等)。
[Abstract]:Any sentence structure has certain pragmatic value (including use value and application value). The "use valu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is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static sentence pattern and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to the tenor and the context, and the choice of the tenor and the context to the sentence pattern are all the "applied valu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that is, the applied attribute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ed value of sentence structure, and holds that the use value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applied value,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applied value, and takes several sentence patterns to express the "existence" relation as an example. It is shown that the use value of different static sentence patterns with the same semantic structure and the same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entence patterns in dynamic discours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enor is selective to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enor is the "meaning" of the speaker's expression (including the content, the purpose, the mode of expres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nor and the applied value of sentence structure is manifested in the choice of tenor and sentence pattern. Context is also selective in sentence structure. The broad context includes the intra-sentence contex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quantity of the intra-sentence components) and the extra-sentence context (dialogue, context, specific language style, scene, other backgrounds, etc.).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2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_1+V_2+O”向“V+C+O”演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8 陈一,赵惜微;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的体词谓语句[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9 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10 董爱华;如何理解英语中的省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平;;“有X有Y”格式之考察[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宋春阳;陆汝占;;说“纷纷”[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陈绂;;浅析日本学生学习助动词的难点与误区[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黄立;;日本留学生汉语转折复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CSL)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肖奚强;;“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彭利贞;;论“应该”的情态与体的互动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方小燕;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2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高明乐;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3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杰;蕴涵静态义素的动态词考察[D];河南大学;2001年

7 贺晓玲;两种表致使义句式的异同考察——“使”字句和“把”字句[D];暨南大学;2001年

8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当代语言学;1995年03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4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5 王惠;“把”字句中的“了/着/过”[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6 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二)[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7 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8 屈承熹;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9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烈全;;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2 刘宏;王全瑞;;从社会文化语境看女性语体的语用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陈璧耀;;“头”为何又叫“首级”?[J];咬文嚼字;2011年09期

4 张瑞萍;;“X男/女”词族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刘银姣;;“有A有B”结构的多维考察[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周璇;;插入语“要不然”和“这样吧”的比较[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7 李群;;“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构式探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坚;钟媛玲;胡文琴;;论言语交际容错机制对网络文字交流的调控[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李绍群;;一部语法研究的新力作——评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0 邹学慧;;疑问表否定用法与反问句关系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谌金中;;论招牌语言的结构和语用价值[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春花;;论赛尚阿纂《蒙文指要》[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霍晶晶;;剖析以“犀利哥”为典范的“哥”词族[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于峻嵘;;《荀子》对比复句研究[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2 陈云霓;推广普通话 增强凝聚力[N];潮州日报;2008年

3 张邱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深化比较:汉语方言学研究创新的重要途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玛琳娜·吉布拉泽;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蕊;清代“达呼尔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尹蔚;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贤德;句管控下的“V成”结构及相关小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煜;谐音文化及其语用价值[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关春芳;程度副词修饰名词问题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明;说“有+NP+VP”[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菲菲;广告语言中预设的语用价值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宋智;论模糊语言及其语用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林楚云;试论现代汉语叠结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慧紫;汉语和马来语双重否定句研究和对比[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唐英;英汉否定的语用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曾雄伟;紧缩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98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998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f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