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辞学的内涵与学科属性
本文选题:文化修辞学 + 内涵 ; 参考:《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1期
【摘要】:学术界目前对"文化修辞学"的内涵及学科属性的理解,有几种不同层面的认识与看法。我们认为,文化修辞学是研究文化与修辞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它的内涵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修辞学指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文化与修辞的关系之学,其理论成果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狭义的文化修辞学可指专门研究某一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中修辞的关系之学。文化修辞学在学科属性上,不应是一门仅仅属于修辞学或文化学的单属性学科,文化修辞学的本身应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向上可以属于文化语言学等。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view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subject attribute of Cultural rhetoric in academic circles. We think that cultural rhetoric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rhetoric, and its conno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the broad sense of cultural rhetoric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rhetoric in the general sense. The narrow sense of cultural rhetoric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and rhetoric in a national language. Cultural rhetoric should not be a single attribute subject which belongs to rhetoric or cultural science in the subject attribute. The cultural rhetoric itself should be a marginal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which can belong to cultural linguistic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德和;汉语文化修辞学论略(上)[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曹德和;汉语文化修辞学论略(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于全有;文化修辞学的学科构建及其理论体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于全有;李现乐;;对偶与汉文化关系研究综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艳娟;;论王蒙小说中詈语的存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黄慧敏;;让人欢喜让人忧——娱乐新闻词语运用面面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杨柳;郑涛;;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陆侠;;蒙城县(立仓镇)婚俗方言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栗宏;;文化语言学研究探微——从汉字称谓看汉文化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6 徐红红;;浅谈网络语言的语言规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方亮;;简析广告语中双关修辞的应用[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刘晖;简析中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阿拉伯世界;2003年03期
9 吴锦;;语言禁忌的社会语言学阐释[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杜艳青;;《金瓶梅》称谓语的语用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虹;;警察语言的词汇特点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计璧瑞;;日据台湾的语言殖民和语言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辰霞;新时期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维吾尔象征词及其文化含义[D];新疆大学;2003年
5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8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荣花;美国影视作品中性别语言特征的变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冯琦;中华老字号商标命名的语言文化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霖;俄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安敬涛;“目的论”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曲晓慧;广告的文化修辞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高鲜菊;汉泰语谚语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俊杰;网络骂詈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青青;语言变异视角下的流行语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逢春;论汉语修辞的文化价值取向[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李壮鹰;对偶与中国文化──启功《汉语现象论丛》读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宋振华;;从庾信《春赋》中的对偶谈到修辞[J];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01期
4 谢信一;叶蜚声;;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下)[J];国外语言学;1992年03期
5 谭莉芳;对偶句的发生学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邱飞廉;汉语修辞格的古文化信息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杨大方;对偶观念及其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童山东;;对偶:汉语言文化的有意味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1期
9 李海侠;对偶与汉文化[J];汉语学习;1990年06期
10 余志鸿;汉语研究的文化视界[J];汉语学习;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曹毅;土家歌谣的巫文化内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3 刘根货;书法欣赏形质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刘守华;谈《卜起传》故事原型及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李兆群;关于“语文”的三点阐释[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李友良;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程国赋;论唐代门第观的内涵及其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赵志伟;同义词的定义的研究与发展[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苑国化,靳松;马、恩对近代主体性的批判及论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吕墨竹;试论“科技奥运”的基本内涵[J];辽宁体育科技;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国璋;;浅论“足健法”或称“足道”内涵的研究和应用[A];经典荟萃——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中华反射疗法优秀论文选编[C];2009年
2 宋开山;赵云升;金伦;;定向运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A];2001年全国定向运动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赵捚;;浅议“天癸”[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秋萍;;浅谈如何正确认识绿色食品的内涵[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于婧;肖辉;;加快城乡一体化 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6 李玉春;;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状的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玉春;;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状的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乔卫芳;支光辉;;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的编制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9 桂小丹;;国内外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综述[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李海燕;韩萍;;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发展探究[A];编辑学报(2009年增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广忠;公共管理的政治学学科属性[N];光明日报;2004年
2 吕文亮邋黄必胜 章程鹏 王彦春 陈琳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改革实践[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通讯员 赵映振 孟昌 记者 王婷;没论文也能评教授[N];浙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唐田;创建“黄河学” 关注母亲河[N];河南日报;2009年
5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潘鲁生;设计艺术院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N];光明日报;2007年
6 侯且岸;先进文化应该是普及与高深结合的文化[N];学习时报;2007年
7 高新军;中医应走多元化发展之路[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8 刘震环 韩文;为人力资源会计正视听[N];中国财经报;2002年
9 见习记者 刘世昌;印刷人才教育须与时俱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郭世佑(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历史与当代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的魅力在于创新[N];文汇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可欣;论隐私权[D];吉林大学;2007年
2 龙娟;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勇;中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永胜;中国现代教育小说概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仲秀英;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崔裴;中美房地产业内涵、属性及其经济与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善蒙;魏晋情论[D];复旦大学;2005年
9 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D];南开大学;2001年
10 张俐敏;《内经》“邪”概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丽霞;新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继红;从法律解释的内涵论我国法律解释体制[D];安徽大学;2005年
3 陈宏;岳阳城市历史文化的形成及其近代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章伟坤;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趋势与特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丽敏;当代我国公民教育实施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长绵;论形成权的内涵[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李新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9 李静;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成与性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10 肖爱萍;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01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0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