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流水”的语法化及其发展
本文选题:流水 + 语法化 ; 参考:《古汉语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副词"流水"至迟在明代就已经产生,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多有使用,并一直沿用到某些现代汉语方言中。它的语法化过程大致是:1.在隐喻认知的作用下,"流水"用作喻体,与比拟词一起充当谓语;2."流水"与其前或其后的比拟词组合而成的"流水"结构出现在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3.由于"流水"的比喻义成为常用义,或出于格律、韵律等因素的限制,比拟词经常缺省;4.在频率原则的作用下,"流水"临时性的比喻义凝固成为固定义,副词"流水"正式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比喻句的使用至关重要,它是"流水"结构能够自由地充当谓语或状语的前提。修辞在汉语实词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Abstract]:The adverb "running water" has been produced in Ming Dynasty at the latest. It is often used in vernacular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has been used in some modern Chinese dialects. Its grammaticalization is about 1: 1.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taphorical cognition, "flowing water" is used as a vehicle and serves as a predicate with analogies. " The structure of "flowing water", combined with its analogies or analogies, appears in front of predicate verbs as adverbial. Because the figurative meaning of "flowing water" has become a common meaning, o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rhythm, prosody and other factors, the analogy words often default 4. Under the principle of frequency, the temporary figurative meaning of "flowing water" solidifies into a fixed meaning, and the adverb "flowing water" is formally formed. In this process, the use of metaphorical sentences is very important, it is the premise that "pipeline" structure can act as predicate or adverbial freely. The role of rhetoric i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notional words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言》吴语副词来源考察”(2011jyty073) 湖北民族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汉语方言虚词的来源考察”(MY2010B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俊之;;“流水”的“立即”义及相关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2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3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4 彭睿;;临界频率和非临界频率——频率和语法化关系的重新审视[J];中国语文;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半农;;亦谈《醒梦骈言》与吴方言——兼论蒲松龄不可能是该书作者[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2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徐时仪;;汉语惯用语“掉枪花”与“混腔水”考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洪民;;隐喻认知与中西文化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徐宜良;;隐喻、认知与文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王翠莲;张红霞;;教学课堂的隐喻化尝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朱成棋;苏建荣;;隐喻传播机制的模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胡建伟;;隐喻理解的语言及认知角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开;;从理论启蒙到理论体系——学习高名凯先生《语言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夏立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雪丽;洪洞方言“X+人”式使感形容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方越;广告图文隐喻的认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汪维辉;“所以”完全变成连词的时代[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2 束定芳!200083;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3 张万起;;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J];语文研究;1984年04期
4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5 冯春田;;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6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7 彭睿;;“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J];语言科学;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锦城;薛扬;;“果然”的语法化过程[J];文教资料;2007年25期
2 雷冬平;;说“打头”有“刚刚”义[J];古汉语研究;2008年01期
3 冯雪冬;;时间副词“在”语法化历程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楚艳芳;;“何”的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J];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高玉蕾;;“却”(S{)副词用法的形成与发展[J];语言科学;2010年02期
6 王宇波;田源;;“很”字的虚化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4期
7 张蔚虹;;“甚”的语法意义的转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李艳;;“一连”词性辨[J];台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丽颖;;副词“超级”的新用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张鹏;;古汉语“因”的语法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高娃;红英;;现代蒙古语副词搭配规律初探[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茜;;方式副词“赶紧”、“赶快”和“赶忙”的共时比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徐祖友;;评《现汉》“然”尾词中的副词[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7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晏尚元;;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记者 辛俭强;52亿美元成流水[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本报评论员 易艳刚;驰援抗旱,送“及时雨”更要引“长流水”[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日报记者 石玉丹;哗啦啦的流水让人痛心[N];柳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慧;南斗咀村:结对帮扶让村民告别“自流水”[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6 本报记者 梅蕾;有多少小桥流水可珍藏?[N];苏州日报;2010年
7 陕西 祝清法;自制音乐流水灯[N];电子报;2010年
8 记者 张睿媛;龙头街将变身“小桥流水”古镇[N];昆明日报;2011年
9 记者 伍雪平;麻涌麻二社区: 小桥流水 绿树成荫[N];东莞日报;2011年
10 硅谷客 摘译;音乐声控流水灯[N];电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毛帅梅;现代汉语副词及类副词的功能层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刘冬青;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4 张振羽;《三言》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栗学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顿婷;现代汉语“何X”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春飞;《左传》中状态副词的类别及其语法功能[D];暨南大学;2010年
3 侯海芹;3-6年级小学生汉语书面表达中副词偏误的考察分析及教学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林萍;反义副词“至多”、“至少”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刘丞;单音复述副词构成的前项隐含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谢静;隆安丁当平话副词系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忍;现代汉语短时类副词个案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淑贤;《宋书》双音节副词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9 丰莎;湖南省湘阴县长康镇方言副词与普通话副词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雪;副词“总”的多维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9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0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