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祈使句主语隐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0 10:36

  本文选题:祈使句 + 祈使句主语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1期


【摘要】: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祈使句主语隐现有时是强制的,有时只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主语强制性出现,受到并列分句形式、动词语义特征以及一些语境因素的影响。主语选择性出现与句法上祈使句复杂程度,语篇因素以及语用表敬性有关。祈使句主语隐现归根到底是经济性原则和明确性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many factors, the subject of imperative sentence is sometimes compulsory, and sometimes it only shows a certain tendency. The compulsory appearance of subject is influenced by the form of paratactic claus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verbs and some contextual factors. The selective appearance of subject is related to syntactic imperative sentence complexity, discourse factors and pragmatic reverence.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implicative subject of imperative sentence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and the principle of clarit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陆俭明;王黎;;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2 丁崇明;论词语叠连式不礼貌语言[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03期

3 朱敏;祈使句“你/你们”主语的选择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5年03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5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4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6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7 王秀荣;言语交际中“祈使行为”的表达形式[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9 张爱玲;;“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及其表达效果[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王道英,贺筠;“这”、“那”类的隐性回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熊文新;宋柔;;信息检索查询语句的表述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梁敬美;;韩、中汉语使用者在“这—”、“那—”使用上的异同点[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宋春阳;陆汝占;;说“纷纷”[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3 洪琳;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付士勇;省略研究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李剑锋;汉语表述过程中的添加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范春煜;论言语行为中言语主体对言语形式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富华;HSK词汇大纲中汉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与对日本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1998年06期

2 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3 张国宪;三价形容词的配价分析与方法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4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5 方霁;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下)[J];语文研究;2000年01期

6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7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明扬;;外语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2 柯彼德;;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语法体系急需修改的要点[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本文编号:2043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3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9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