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加工中韵律与句法互动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本文选题:韵律 + 停顿 ; 参考:《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摘要】:本文基于韵律句法学的理论,以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技术为实验手段,使用听觉识别理解任务和视觉语义理解正误判断任务的跨通道模式,探讨不同情况下韵律和句法对四字格成语加工过程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在成语加工过程中,当按照标准的2+2韵律模式朗读成语时,不论是否符合句法结构,加工都要相对容易。当按照不正确的1+3韵律模式朗读成语时,不论是否符合句法结构,加工难度都会增加。该结果证明了韵律句法学观点,即韵律可以违反句法,使不符合句法结构的朗读方式变得容易接受。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sody syntax, this paper uses th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 as the experimental means, and uses the cross-channel mode of auditory recognition task and visual semantic understanding task to judge the correct and wrong tas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prosody and syntax on the processing of four-character idiom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n the process of idiom processing, 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process idio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22 prosodic pattern,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conform to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r not. When the idioms are read according to the incorrect 13 prosodic pattern, the processing difficulty increas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conform to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r not. The result proves that prosodic syntactic viewpoint is that prosody can violate syntax and make the reading way which does not conform to syntactic structure easy to accept.
【作者单位】: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06BYY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汉语惯用语结构的认知研究”(30740040)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10&ZD126)的子项目“神经词汇学”
【分类号】:H0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振前,邢梅萍;四字格成语的音韵对称与认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2 李丽娟;从英汉习语的韵律特征看人们的审美认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3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刘运同;词汇短语的特性及其重要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王俭波;;从概念整合理论看常规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基于《人民日报》的语料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吴乐雅;;初探对举格式的生成机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8 张悦;旧词重组现象的认知语义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4年06期
9 丁毅伟;隐喻与文化认知[J];外语研究;2004年06期
10 程浩;;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红;[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蔡辉;言语幽默乖讹与消解机制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杨娜;话语连贯的认知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5 刘长青;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话语角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任万芳;词汇消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张彬;习语的隐喻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韩启振;动词性成语配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蒋向勇;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振前,邢梅萍;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结构的对称性与认知[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2 徐联P ;信息多余性对掌握信号}P构过程的影响[J];心理学报;1963年03期
3 朱宏达,吴洁敏;“和韵”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莉;;章回小说回目中单音节形容词的叙事语法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2 周奇;;辨识和改正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叹号[J];编辑之友;2011年07期
3 C.Lee;M.Gordon;D.Büring;杨彩梅;;《话题与焦点:从跨语言的视角审视语义与语调》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1年03期
4 梁文勤;;句法结构的偏离——《离骚》修辞句法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郑晓春;;论汉语言学习中的“美读”[J];儿童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6 杨晓虹;赵建军;杨玉芳;吕士楠;;汉语语篇层级性对焦点声学表现的影响[J];声学学报;2011年05期
7 孙立尧;;释《诗经》套语模式“ABAC”[J];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00期
8 江荻;;重音、重调和声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9 曾立英;;留学生汉语词语表达偏误的类型及教学策略[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01期
10 郑欢;;“三个苹果”之历时复合结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安红;;对“辅重”韵律声学表现的探讨[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双志伟;孙金城;胡郁;易立夫;杨静;;基于量化韵律模板的小型语音合成系统[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刘现强;;从“也”和“只”看状中结构韵律的复杂性和可能的控制因素[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吴宗济;;试从文学与艺术的韵律探索普通话的韵律规则[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王茂林;;自然口语中的韵律组块过程[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陶建华;蔡莲红;;韵律数字建模与韵律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曹剑芬;;汉语韵律切分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线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吴宗济;;普通话语音合成中有关自然度的韵律变量问题[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郑敏;蔡莲红;;一种新的基于规则的多音字自动注音方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洋;;汉语韵律的语篇功能与对外汉语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姜耕玉;汉语诗性智慧:“源流”与现代活力[N];文艺报;2006年
2 殷治纲;语音语料库的建设和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姚从权;我国自己的大规模口语库即将建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探索普通话自然连续语音之规律[N];光明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柳霞;《诗经》可以进行语内和语际翻译[N];光明日报;2009年
6 李永军;红楼梦译十五年[N];团结报;2009年
7 记者 杲文川;关注语音学研究成果 促进语音科学和语言工程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樊敏;“神似”与少数民族文学古籍翻译[N];贵州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崔四行;三音节结构中副词、形容词、名词作状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5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熊子瑜;自然语句边界的韵律特征及其交际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斌;汉语自然口语的韵律分析和自动标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裴雨来;“的”格式、“对”格式与语句停延间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武瑞;校园流行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同刚;中华武术谚语探究[D];延边大学;2004年
6 刘志敬;《左传》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选择及原因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于丽;维吾尔族高校预科生汉语韵律偏误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8 徐晓娜;对外汉语词语韵律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小惠;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三字组韵律偏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玲;焦点的韵律编码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43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