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研究述评:认知语言学视角
本文选题:转喻认知 + 认知语言学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转喻研究,主要有转喻的本质、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转喻与间接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和语法转喻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的转喻认知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述,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Abstract]:The study of metony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mainly includes five aspects: the nature of metony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onymy and metaphor, metonymy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the role of metonymy in pragmatic reasoning and grammatical metonymy. A brief review and comment on metonymy cogni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tonymy.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GK-04)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王冬梅;动词转指名词的类型及相关解释[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3 李勇忠;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韩丹;许宁云;;指称转喻的回指照应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赵琪;;隐性等级幽默的转喻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7 李克;卢卫中;;英语语篇名词回指的转喻研究[J];外语研究;2008年02期
8 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9 董成如;含意的认知解释[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10 张辉;;从转喻场境到语用参数和言外ICM[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洁;;论转喻性思维在京剧艺术语言中的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肖政;;转喻的非指称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6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7 孙庆珍;;英语转喻与汉语借代的生成与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邓国栋;;试论歇后语的认知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1期
9 袁静静;;概念转喻与语篇的词汇衔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1期
10 王明梅;;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顺序象似性原则及其文体效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沈阳;;“VP的”转指的认知解释和句法制约[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芳;张斌语法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与词汇学习[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炯;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9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艳冰;隐喻与转喻在英语新词语形成中的重要作用[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刘建稳;转喻模型ACD在英语隐喻生成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周晓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歇后语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东山;英汉“火”的隐喻和转喻[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涂志成;隐喻赋义说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万敏珍;CPM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机制解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罗杨;英汉身体部位词项语义引申的认知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谢莉;汉语原型成语的生成机制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宋雅志;基于界化—再界化模式解读汉语“一(C)N”构式[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孟利君;换置生成的认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李平;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2年03期
6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7 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8 刘乃实;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严辰松;;限制性“X的”结构及其指代功能的实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张辉,承华;试论汉英语法形式的转喻理据与制约[J];外语研究;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乃实;言语幽默的图论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君;;自然语言元语言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陈丹;苏档;;浅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郑开春;刘正光;;体验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的形式化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冷慧;董广才;李亚男;;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陈正金;;从认知角度看隐喻与中学英语教学[J];知识经济;2010年01期
6 徐福坤;;“李宇春代言事件”的语言学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8期
7 陈艳;;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牛”的隐喻[J];文教资料;2010年03期
8 陈劲松;;试论语言的“相似性”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作家;2010年04期
9 宋敏;么会玉;;广告中语言文字的认知研究[J];作家;2010年06期
10 项成东;;幽默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互动[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晓十;;在理论与实践间徘徊——三十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述评[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黄维梁;;虽九读其犹未懂:近年台湾的新诗创作态势个案述评[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静卿;;榕城区“潮乐之乡”述评[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萧晓阳;;比较文化视域中唐诗风韵的呈现——江岚《唐诗西传史论》述评[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6 温儒敏;;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郑新夷;;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研究范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王文祥;史忠良;;支付卡网络定价研究的进展述评[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10 门明;张秋莉;;碳交易生产模型述评及应用探讨[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卫华 张靖 刘国挺 李虎成;本报构建“中原经济区”系列述评引发各地热烈反响[N];河南日报;2010年
3 李玲;工商经检执法局述评结合显成效[N];淮南日报;2010年
4 李玲;工商经检执法局述评结合显成效[N];淮南日报;2010年
5 记者 赵卫东;睢宁国税勤廉双述落到实处[N];徐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陈英明 通讯员 孙中华;1997~2010年刘少奇研究述评会举行[N];湖南日报;2010年
7 张乐、王鹤宇;落实“重中之重” 坚持“首位首抓”[N];人民武警报;2010年
8 向勇、阳松效;76110部队15人被取消换发新式驾驶证资格[N];战士报;2010年
9 李玲;工商经检执法局述评结合显成效[N];淮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赵卫东;睢宁国税勤廉双述落到实处[N];徐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3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4 海银花;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金菊花;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忠华;英语学术论文中话语借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暴学奇;基于认知语言学之汉英类义联想词典理论研究与设计[D];燕山大学;2010年
4 李雪;对个体量词「P」、「~つ」和“个”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尹国嘉;从心理认知角度探究大学阶段二语词汇隐喻式教学法[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楠;2008中国奥运会记者访谈的动态交际语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楠楠;等级幽默中的概念转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林一佳;现代汉语“V都V了”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秦娜;"一X一Y"结构构成与意义的认知解析[D];燕山大学;2010年
10 钟健星;苏轼词隐喻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7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