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自然语言逻辑视域中的意义规则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20:16

  本文选题:语境 + 主客观向度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自然语言逻辑或曰语言逻辑,是逻辑回归于自然语言以后所产生的结果。语言奠基于意识,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又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意义。因此,人们如果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意义以及意义规则,那么,言语交际的效果,或者说语效,就会不如人意。本文在分析了思维与语言、话语意义与指称的基础上,探究了语言逻辑视域中的意义,以及意义规则及其运用等问题。
[Abstract]:Natural language logic, or linguistic logic, is the result of the return of logic to natural language. Language is based 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intentionality of conscious activity, which determines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expression. Therefore, if people ignore the meaning and the rules of meaning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effect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or the effect of language, will be unsatisfact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inking and language, discourse meaning and referen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eaning in the linguistic logic field, as well as the rules of mea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H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8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9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5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9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3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爱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乾坤;罪刑法定视野中的滥用职权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吴洪林;刑法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程秀芳;音乐解释学导言[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春梅;意义与含义争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新民;奎因逻辑思想疏析[J];晋阳学刊;2005年03期

2 孙明湘;李建华;汪慧英;;论塔斯基的语义性真概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贻翼;试谈苏联科学院《现代标准俄语语法》中的限定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2 徐志仁;《法语宝库·导言》[J];辞书研究;1980年02期

3 ;关于释文[J];辞书研究;1980年02期

4 梅祖麟;陆俭明;;吴语情貌词“仔”的语源[J];当代语言学;1980年03期

5 刘世儒;;汉语句法新论(下)——三级矛盾论句法观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4期

6 李先q;论思维的严密性和自然语言表述的灵活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7 姚乃强;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8 钱兆明;环境和语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年01期

9 侯学超 ,吴竞存;层次相同的同形结构例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10 谢林;俄语动词未完成体形式的行为渐次进行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岚;;大学外语非语言交际教学[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陈炯;;修辞的得体性原则和中国传统文化[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3 陈国权;;论公共行政的低效率倾向与监督补救[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4 沈世杰;;利用语境解读文言文[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5 孙慕义;;后医学文化语境的性神学[A];江苏省首届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张雅旭;舒华;张厚粲;周晓林;;汉语句子理解中词汇歧义消解的时间历程[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西(木真)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8 栌山健介;;句首的处所词语带“在”的存现句[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9 余维;;时间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10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瓒;寂寥的当代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王玮;主旋律图书的模样[N];光明日报;2000年

3 邓维东;水墨语言的探索[N];美术报;2000年

4 孟繁华;写作:重返传统[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常绍 商务印书馆编辑 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炎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所研究员;向着敬畏迁飞[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柯汉林;《东方文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宁逸;跨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学术阐释[N];文艺报;2000年

8 迟惠生 王一川 徐岱 严家炎 朱寿桐 宋伟杰 章培恒 柳存仁;学者谈金庸[N];文艺报;2000年

9 谢嘉幸;一阵阵清新的风[N];音乐周报;2000年

10 黄专;中国美术文献研究的学科定性及命名[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淑斌;文本阅读中因果性预期推理构建过程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6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8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何玲华;《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联;综合性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义善;汉语补语的韩译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5 左珊丹;船与桥——两部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材比较[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6 王业兵;从语境角度考察词义演变的规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杨惠英;语用翻译中的语境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0年

8 王金霞;语境与英语阅读理解[D];延边大学;2000年

9 原宝国;断裂:返乡途中的身体狂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唐灵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049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49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