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对二语词汇识别的影响
本文选题:三语 + 二语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摘要】:为了探讨三语对二语词汇识别的影响,本文以三语习得者为研究对象,以E-Prime作为研究工具,测量了不同语种的三语习得者在识别相同二语词汇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根据所学三语语种,60名英语专业的学生被分为法语组和日语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对比结果显示:日语组的正确率明显高于法语组(χ2=154.15,p=0.0000.01),反应时明显小于法语组(MD=72.59,p=0.010.05)。基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从二语与三语的语言距离来看,语言距离越近,三语对二语的逆向影响越大;(2)从二语与三语的相对水平来看,即使处于较低水平的三语,也可能对处于较高水平的二语产生逆向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ree language on two language vocabulary recogni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hree language learn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E-Prime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measure the correct rate and response of three language learner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when identifying the same two word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language language, 60 English Majors are divided into French and Japanese group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ccuracy and the response showed that the correct rate of the Japanes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French group (x 2=154.15, p=0.0000.01), and the response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French group (MD=72.59, p=0.010.05).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s could be obtained: (1) from the linguistic distance between two language and three language, the closer the language distance is, the reverse shadow of the three language to the two language. (2) from the relative level of two and three, even lower level three language may have a reverse effect on the two language at a higher level.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外语磨蚀的回归性分析”(项目编号:10BYY027)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H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春华;英汉时间状语从句位置分布差异及其对英语学生写作的影响——基于CLEC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吴怡;;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应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年05期
3 赵晓军;;从国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作文成绩反思英语写作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3期
4 何旭良;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现状及其前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旭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作文选词策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火敬;外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思维对外语写作的影响:对20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有声思维报告的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傅小平;关于语言迁移与英语教学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剑波;标记区分假设与母语迁移:一项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张毅敏;拉祜族学生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迁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丁萌;母语在二语输出过程中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7 梅文静;中国学习者对英汉定语从句中句法违反和语义违反的探测[D];浙江大学;2006年
8 张金花;英汉叙述性语篇回指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田文革;关于母语对中国高中生英语写作影响的一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伟杰;成人二语写作过程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新葵;张积家;方燕红;;动、名词的认知及其脑机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鹿士义,吴洁;双语学习者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郭显哲;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和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4 王宏伟,马竞;相似中的不似——浅析双语专业法语教学中的英语干扰问题[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李利;莫雷;王瑞明;罗雪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吉润;试论语法研究的“三语”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2 但绍彬;试论香港语言社会“三语并存”的现实性[J];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3 冯博;;汉英法动词过去时态比较[J];知识经济;2009年02期
4 彭婷婷;;国内外二语词缀习得实证研究现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袁玲丽;;二语词汇习得过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郭天翔;以语言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指导我区“双语”、“三语”教学改革[J];前沿;2000年12期
7 雷蕾;;《三语或多语习得》述评[J];现代外语;2010年02期
8 王云;;二语习得中的心理词汇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杰恩斯·阿山巴依;三语教学与双语教学[J];甘肃教育;2004年03期
10 常辉;;《第三语言习得与普遍语法》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香港拼音优化教学促进会简介[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杨晓萍;印度的语言整合政策[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林亚茗邋通讯员 沈卫红;华文教育,在艰难中诉说执着[N];南方日报;2007年
3 李甘林;方言要不要保护?[N];深圳商报;2004年
4 首席记者 田畅;鞍山首派汉语教师赴印尼执教[N];鞍山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思敏;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迁移[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坚;二语词汇习得方法理论背景探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3 热比古丽·白克力;维吾尔族三语者的第二及第三语言的知识表征的实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凤;俄英汉三语中委婉语的语用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赵爽;日汉英三种语言报纸中体育新闻的语篇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林佳;语言经验对汉语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昕;不同的注意任务对阅读中词汇习得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彩丽;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10年
9 孙锡亮;澳门粤语中的葡语借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10 高远;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和二语词汇能力的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50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