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望”族动词语义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2 01:14

  本文选题:视觉动词 + 空间隐喻 ; 参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在汉语表视觉行为的动词中,"望"的词义中所承载的空间属性最为显著。在含有语素"望"的汉语动词中,多数都与"望"的词义中"远距离"的特征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对"望"族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发现,这种联系由人类的认知特点决定,是由对空间概念的认知向非空间概念迁移过程中产生的。
[Abstract]:Among the verbs of visual behavior in Chinese, the spatial attribute of "Wang"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 Chinese verbs with morpheme "Wang", most of them are related to the feature of "distance" in the meaning of "Wang". By analyzing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ng" family verbs, it is found that this connec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and is gener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ognition of the spatial concept to the non-spatial concept.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处;
【基金】: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基金项目《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HB09BYY006)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秀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胡树鲜;“了”与附加成分同现现象探求[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杨宏;同源词与同义词辨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李国英;论字典义项误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黄易青;上古汉语意义系统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兼论意义内涵的量化分析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朱大明;;科技论文题名中“研究”一词的使用原则[J];编辑学报;2006年03期

7 卢小宁;从汉字“吃”看汉语词语的信息特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雷莉;《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的格式与形成原因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谢群霞;;成都方言名词重叠的类型、表义及成因[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刘晓英;关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思考[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涉“正反同词”现象成因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郭全芝;;戴震的《楚辞》研究[A];中国楚辞学(第七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9 宋春阳;陆汝占;;说“纷纷”[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孟国;;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语速问题的调查和思考[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多杰东智;藏语安多方言动词的自主非自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霄鹏;《汉语大词典》收录《论衡》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刘新民;清代“说文学”专著之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3 李剑锋;汉语表述过程中的添加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4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钟发远;《论语》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于丽萍;《尔雅义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由丽萍;动词与动词搭配自动获取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任蓉;英汉“遍及性/非遍及性”语义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03年

9 韩书庚;汉语能性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10 张幼军;从释义学角度看儒家经典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淮青;表动作行为的词的意义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2 周永宏,郑大伟;相关估计显著水平的Monte Carlo模拟检验[J];测绘学报;1999年04期

3 邓开初;关于词义引申的途径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4 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5 周国光;语义场的结构和类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李倩;;词义演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取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刘培玉;赵敬华;;把字句动词的类和制约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劲松;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9 金失根;关于时间一维性对动词句法特征的制约作用[J];汉语学习;1997年06期

10 吴洁敏;;试论汉语动词的复迭及其语法意义[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醒民;;隐喻:科学概念变革的助产士[A];科学·认知·意识——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新春;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王云英;现代汉语问类动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3 王丹;汉语动词的“界限”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乔丽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诚忠;现代汉语饮食类动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坤林;现代汉语“猜测”类动词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6年

7 闫春慧;汉语“洗涤”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D];内蒙古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志学;;从空间隐喻认知视角看《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刘营;孙月美;;英汉“前后”空间隐喻认知的共性[J];现代交际;2010年01期

3 张志军;孙敏庆;;俄语空间参数形容词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钟晓雯;王红厂;;空间维度词“высокий”的隐喻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秦妮;;英汉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罗尉;;汉英词语“天/sky”的空间隐喻比较——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5期

7 王晶;;英汉“近”的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肖英杰;李宏然;;透过空间看隐喻的文化意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王晓丹;杨坚;;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郭晶晶;;原型范畴化理论视角下“at”的空间隐喻拓展[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许晓迪;;社会地位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发展性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毛海燕;;汉韩动词语法化的对比及教学运用[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4 侯文君;白秀冬;;协同式桌面虚拟系统中的人机交互因素研究与设计[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5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黄洁;;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盛男;李福印;;从“朝”与“暮”的词义演变看汉语语言及思想中的时间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钟小佩;;情感三维空间隐喻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姗姗;英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新姣;基于语料库对ON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刘营;汉英“前后”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许晓迪;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璐;中国学习者对英语时空隐喻的认知[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赵媚;基于语料库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英语“up”和汉语“上”[D];暨南大学;2010年

7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8 程雨丝;景观中的价值观[D];河北大学;2010年

9 王晶;“远/近”的空间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恩婷;语言文化视阈下的俄汉爱情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50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0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e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