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陕北神木话的话题标记“来”和“去”及其由来

发布时间:2018-06-22 01:39

  本文选题:晋语 + 神木话 ; 参考:《中国语文》2011年06期


【摘要】:陕北神木话的"来、去"可以充当话题标记。"来"做话题标记来源于表先事时兼申明语气的用法,"去"做话题标记来源于祈使句末表目的义的用法。本文联系周边方言的事实,考察话题标记"来、去"的语法化机制。
[Abstract]:Shenmu dialect of Northern Shaanxi "come, go" can be used as a topic mark. The use of "go" comes from the use of the meaning of purpose at the end of imperative sentences. Based on the facts of surrounding dialec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mechanism of topic tagging "come, go".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会琴;“V+个+ VP”语义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2 祝建军;近代汉语动词前缀“打-”演变探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4 钟应春;;“连”的语法化过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朱冠明;副词“其实”的形成[J];语言研究;2002年01期

6 王葆华;提升汉语史研究理论水平的重要著作——读《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J];语言研究;2002年02期

7 刘金勤;“取”的语法化认知分析[J];语言研究;2002年S1期

8 亓文香;小议《论语》中“得”字的用法[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唐敏;动词“还”语法化的隐喻机制和外在原因[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年04期

10 汲传波;被动句中“被”、“让”的分工[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鞠彩萍;《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群;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树瑛;《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褚福侠;元曲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鹿钦佞;疑问代词“什么”非疑问用法的历时考察[D];延边大学;2005年

2 伍莹;祁阳方言语气副词“连”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龚娜;“X于”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强;《韩非子》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乔立清;说“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黎妲;“起来”与宾语同现情况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红生;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8 朱峰;介词框架“除了……以外”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全静;汉语介词框架“PP上”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唐正大;关中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类型学研究[J];方言;2005年02期

2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J];古汉语研究;1990年02期

3 李晋霞;论话题标记“如果说”[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4 王蕊;“对于、关于、至于”的话题标记功能和篇章衔接功能[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胡素华;凉山彝语的话题结构——兼论话题与语序的关系[J];民族语文;2004年03期

6 张美兰;陈思羽;;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7 史金生;情状副词的类别和共现顺序[J];语言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秋谷裕幸;邢向东;;晋语、中原官话汾河片中与南方方言同源的古词语[J];语言研究;2010年02期

2 焦妮娜;;晋城话中的入声字[J];语言研究;2007年02期

3 黑维强;;陕北绥德河底方言的文白异读[J];方言;2010年04期

4 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二)[J];方言;2003年03期

5 陈盈新;;三门峡方言的语音、词汇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5期

6 李焕有;;从形容词的通用看晋语与河洛文化的渊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贡贵训;;安徽怀远方言“分音词”举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黑维强;晋语“去”本字辨[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9 王临惠;汾河流域方言平声调的类型及其成因[J];方言;2001年01期

10 乔全生;晋语“变读”的成因[J];语文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建莉;;内蒙古凉城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游汝杰;;汉语方言竞争力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谭旭;山西方言多[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本报记者 蔡虹;普通话推广大潮:方言的挣扎[N];北京科技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毛帽;耕耘在方言的田野上[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小花;山西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峰;晋语志延片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俊s,

本文编号:2050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0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7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