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化”缀的演变及其结构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22 02:56

  本文选题:语法化研究 + 现代汉语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当前,语法化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这种"热"不仅反映在研究者人数的增多上,更体现在人们对语法化理论的认识程度上,即在不满足既有知识状况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与反思,换言之,它是学界从知识论角度对作为方法的语法化理论进行的重新思量与考究。比如,对于一些不能用语法化理论涵盖的语言现象,它们是否应该理所当然地被排斥在理论的讨论之外?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我们又应该在哪一个层面使用这样的理论阐释?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本栏目特邀请国内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推出三篇笔谈。张谊生教授的文章从虚词的实化与语素的词化、陌生化变异与合理化误用、历史语料的中断与错位等方面,提出语法化理论在应对汉语语言现象时并非完全有效。另两篇则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具体阐释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现代汉语"化"缀的演变为中心,考证了化缀词"X化"的来源问题。崔应贤教授的文章则以汉语动词重叠的演变现象为中心场域加以考察,得出尝试义在这一语言变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大致经历了从词汇意义、句法组合到词法形式三个阶段的结论。上述探讨,触及了语法化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在质疑与辩护的互动中,将汉语语法化研究推向引入,从而进一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繁荣。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is a hot topic in the Chinese linguistic circle. This "heat"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researchers, but also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that is, th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starting from the premise that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s not satisfied.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o the language as a language. For example, for some linguistic phenomena that can not be covered by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for example, should they be excluded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at what level we should use this theory to explain the complicated and complicated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a that have appeared in history.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is problem, this column invites famous scholars and experts of Chinese Chinese grammaticalization research to introduce three articles. Zhang Yi Sheng'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ality and morpheme of the function words, the misuse of the Defamiliar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the interruption and disloc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rpus.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is not completely effective. The other two is a case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to the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on. The article of Professor Fang Mei, center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hemical" affixes of modern Chinese, examines the origin of the "X" of the suffix, and professor Cui Yingxian's article takes the evolution of the overlapping of Chinese verbs as the central field. It is concluded that trying meaning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change of the language, and has roughly experienced the conclusion from three stages of lexical meaning, syntactic combination and lexical form. The above discussion touches the legality of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questioning and defense, the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is pushed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 thus further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grammaticalization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娅曼;;OV式与汉语的一种指称性语法手段[J];汉语学习;2007年05期

2 陈晓明;浅析词缀“化”及化缀词[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胡利华;;安徽亳州方言中的“得”简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陆侠;;蒙城县(立仓镇)方言BA式形容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余舟;;汉英“吃”所构成的词语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陈晓燕;;被字句中“被”的句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仝晓琳;;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跃珂;;汉语的“重复”与英语的“Repetition”[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元建;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2 李行健;;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关于“养病”“救火”“打抱不平”等词语的结构[J];语文研究;1982年02期

3 刘兴均;《周礼》合成名词的特殊结构:OV式[J];语言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晶;何金娥;;试析“手”的语法化[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麻彩霞;;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述评[J];汉字文化;2009年01期

3 陈静;;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历时和共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6期

4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张谊生;;略谈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若干疑难现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李明;;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7 高航;严辰松;;“头”的语法化考察[J];外语研究;2007年02期

8 罗主宾;贺永军;;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2期

9 刘红妮;;非句法结构“算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语言科学;2007年06期

10 李文山;;论现代汉语中的三个“还有”——兼论共时材料中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词典》编写组;徐德宽;杨同用;张会;刘兰民;;《现代汉语常用实词搭配词典》编撰中的几个问题[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尹世超;;现代汉语标题语言句法研究的价值与方法[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李志江;;谈现代汉语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5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文贵良;;文学汉语:现代想像与当代生长[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9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10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孙薇薇;;基于语料统计的现代汉语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来;网络方言对汉语破坏还是更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刘醒龙;汉语的遗憾与希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徐通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词典与规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北京大学教授 苏培成;促进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王东;人教社驶出“新品旗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张念;明清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迟兰英;构建现代汉语强化教学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0 任松筠;到国外教汉语也不错[N];新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海良;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4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8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代瑜;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副词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刘怡;现代汉语“相反”类词语分析[D];延边大学;2010年

4 豆会;河南商丘方言中“敢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D];河南大学;2010年

5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裴锦隆;《现代汉语词典》对介词语法化过程相关的词汇语义现象的处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樊城呈;“看来”、“想来”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煜;“再X不过”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婷婷;汉语的话语标记“还有”[D];河南大学;2010年

10 韩晓君;现代汉语“当 X”式表时双音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1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1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d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