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造句背后的集体记忆和社会无意识
本文选题:批评语篇分析 + 网络造句 ; 参考:《当代修辞学》2011年06期
【摘要】:本文采用批评语篇分析理论探讨网络造句背后的集体记忆和社会无意识。网络造句的行为主体是以80后与90后为主的草根群体,网络造句带有明显的仪式化、娱乐化和脸谱化倾向,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心态。年轻的网民通过集体造句寻找自己的群体标记,发泄内心的激情,并对社会事件作出直白的或隐晦的批判。网络造句显示了特定社会群体对特定事件的集体记忆,通过语篇分析,可以发现在碎片化的造句形式后面,掩藏着的是当前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群体性孤独和心理压抑,以及年轻一代草根群体的边缘化生存状态。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 behind the network sentence formation by us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The main body of network sentence making is grass root group,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post-80s and post-90s generation. Network sentence making has obvious tendency of ritualization, entertainment and face, which show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entality of postmodernism. Young netizens seek their own group marks through collective sentences, vent their inner passions, and make direct or obscure criticisms of social events.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 it can be found that behind the fragmentation of sentence making, the collective loneliness and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re hidden in the network sentence making, which shows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certain social groups to the specific events, and through the discourse analysis, it can be found that behind the fragmentation of sentence making, the collective loneliness and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 caused by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re hidden.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grassroots group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田秋生;王首程;;城市精神的表征与建构——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个案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印芝虹;;悖之痛——高墙下的集体记忆[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3 田彬华;宋西平;;《花儿俏》、《夫妻识字》与《一个妈妈的女儿》——平武白马人民歌中的历史记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陶东风;;“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考察[J];文艺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迎春;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文本和历史记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2 郭磊;社会记忆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贺紫茜;论《死者年鉴》中的记忆主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于华;口述历史——有关记忆与忘却[J];读书;2003年10期
2 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J];社会;2006年03期
5 纳日碧力戈;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J];思想战线;2000年02期
6 孙德忠;重视开展社会记忆问题研究[J];哲学动态;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张蕾;用批评语篇分析解读布什的演讲[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孙炬;;《文本,语境和前文本——语篇分析中的关键问题》评介[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4 王晓敏;;后现代影片《大话西游》剧本的功能语法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11期
5 王子海;;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照下的写作学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4期
6 唐金凤;;批评语篇分析:理论概述与实例研究[J];华商;2008年11期
7 苏晓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语言教学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6期
8 彭增安;;批评语篇分析方法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刘瑾玉;;后现代主义框架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局限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汤文利;;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秀珍;;两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熊锡源;;互文性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刘亚杰;;网络流行语“零度X”词族探微[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谭学纯;历史与修辞相遇[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望妮;中美政府首脑记者招待会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丽;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婷;批评语篇分析的对比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3 蒋艳;权力与语篇[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金桂;周星驰电影中的无厘头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5 刘震宇;语言反映意识形态[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7 陈瑶;中美报纸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8 马安秀;关于加沙冲突新闻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9 陈霞;语篇与意识形态[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徐明姣;从批评语篇分析角度分析中国代表团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陈述[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52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