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依据
本文选题:语气词 + 北京官话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1期
【摘要】:本文以日本明治时期的北京官话课本为依据,描写北京官话教科书中的语气词与同时期其他文献在词形、词音等方面的差别,并分析仅出现在北京官话课本中的语气词"呐""咯"的使用情况。文章最后指出日本明治时期的北京官话课本中出现的语气词与同时期其他文献存有差异的原因,并认为应该动态地看待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的使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textbooks of Beijing Mandarin in Meiji perio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al words in the textbooks of Beijing Mandarin and other documents of the same period in terms of word form, pronunciation, etc.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use of the modal word "na" and "ru", which appears only in the Beijing Mandarin textbooks.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od words in the Japanese mandarin textbooks in Meiji period and other documents of the same period, and thinks that the use of the mood words in Beijing Mandari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hould be viewed dynamicall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基金】: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语言研究”(项目编号:08BYY014)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云;;北京话敬称代词“您”考源[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2 李无未;邸宏香;;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语音课本和工具书[J];汉语学习;2007年06期
3 李无未;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江蓝生;《燕京妇语》所反映的清末北京话特色(下)[J];语文研究;1995年01期
5 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J];语文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素珍;何亚南;;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耳”、“乎”的南北差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何瑛;;从方所范畴到语气范畴:句末助词“在埾”的由来[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雷冬平;胡丽珍;;语气助词“也罢”的功能及语法化过程[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5 范艳;;贵州习水方言的疑问语气词[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5期
6 郑章云;;巢湖栏杆话中的“在”[J];大众文艺;2010年20期
7 唐韵;从“底”字短语的产生、发展看《元曲选》“的”字短语[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唐韵;《元曲选》宾白中的“些”“些儿”“一些(儿)”(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林新年;;《祖堂集》“还(有)…也无”与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张安生;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兼论西北方言“X吗Y”句式的来历[J];方言;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5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王树瑛;《朱子语类》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璞;东北小品演员语言中语气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良斌;恩施方言疑问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沈晓云;《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D];宁波大学;2010年
5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王飞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8 肖兰萍;唐宋禅宗语录特指问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张彦;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10 沈学牧;对韩国留学生典型语气词“吗,,呢”习得过程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晓琰;;永年方言中的语气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2 徐春兰;;对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语气词偏误分析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孙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浅谈“啦”的用法[J];华章;2011年13期
4 王震;;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评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陈玮;;Что新议[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6 郭娇;查中林;;《颜氏家训》语气词“乎”用法探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7 于红莉;;试论语气词的语法特征及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钱文华;张玮;;仙居方言常见的语气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朱琳;;泰兴话的ADV+VP问句[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10 孙虎堂;;日本明治时期“虞初体”汉文小说集述略[J];国外文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子瑜;林茂灿;;语气词“maO”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2 张文贞;;枣庄方言语气词“来”的语法化阐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杨红华;;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其声学表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邓晓玲;;俄语科技语体中的语气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万丽媛;;南昌(昌东镇)方言句末语气词的构造、音读和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炳海;;吟诵调和演唱曲:楚辞体的两个来源——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和音乐的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朱琳;;泰兴话疑问句语气词及其修辞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肖惠萍;;虚拟世界的传情色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晓娟;;明治时期的日本陆军大学述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朝文;布依语汉语语气和语气词对比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李卓;日本人的节俭传统[N];光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鹤翔;从江户到平成的日本发展路径[N];财经时报;2008年
4 姜雪艳;乐观派[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马研;马研院举办第39次中外马克思主义报告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记者 松饼;大阪:奖励机制成就“绿色之城”[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许俏文;小学生不说“啊”“哇”出口成礼[N];广州日报;2003年
8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卢烈红;面对三千年前的语法[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瞿晓(自由媒体人);日本人解读“明治维新”成功原因[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2 高原;明治时期德富苏峰的中国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
6 邢雪艳;日本明治时期民权与国权的冲突及其归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于甲川;中日两国林业近代化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高海洋;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海英;汉语语气词的对外教学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宋加群;安徽怀远方言的语气词“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启萍;新生语气词“哦”的多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彬安;枫泾方言语气词“嘎”的用法和功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邢锐;美英学生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习得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张晓峰;先秦常用语气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彦;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8 李岩璞;东北小品演员语言中语气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国欢;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习得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黄荣;日韩留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54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