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新接点——《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体、文化模式、社会制度》评介
本文选题:社会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 ; 参考:《外国语文》2011年01期
【摘要】:正1.引言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其理论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不囿于在认知语言学范式下对语言现象的研究,而是尝试性地将相关理论应用到二语习得、翻译、文学等领域(Tabakowska,1993;
[Abstract]:Regular 1. With the ris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late 1970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s theory. They are not confined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the paradigm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but try to apply relevant theories to the field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 (Tabakowskaer 1993).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学院;长江师范学院;
【分类号】:H0-05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涂秀青;;认知、逻辑分析与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大伟;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庞德唐诗创意英译[D];西北大学;2006年
2 姚文勇;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词语翻译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洪亮;框架理论与英汉翻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邓国栋;转喻构建的认知视角与转喻翻译的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5 王辉;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论译者主体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项凝霜;翻译中的概念整合[D];浙江大学;2006年
8 朱菲菲;文化图式与英汉翻译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谢赛;方位介词语义构建的认知视角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10 裘瑜萍;认知语境与新闻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君;;自然语言元语言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陈丹;苏档;;浅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郑开春;刘正光;;体验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的形式化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冷慧;董广才;李亚男;;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游汝杰;;语言学的学科地位问题[J];语言科学;2010年01期
6 陈正金;;从认知角度看隐喻与中学英语教学[J];知识经济;2010年01期
7 徐福坤;;“李宇春代言事件”的语言学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8期
8 陈艳;;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牛”的隐喻[J];文教资料;2010年03期
9 陈劲松;;试论语言的“相似性”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作家;2010年04期
10 宋敏;么会玉;;广告中语言文字的认知研究[J];作家;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郑新夷;;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研究范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亓海峰;;莱阳方言次浊平声变化的社会语言学考察[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邸彪;贾春华;;从认知语言学看《伤寒论》句法中的顺序象似性[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6 骆明月;;我看小班化下的3P英语教学模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彩霞;;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姚晓丹;多样化让语言更有活力[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姚晓丹;多样化让语言更有活力[N];光明日报;2011年
3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4 张卫国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的经济学、经济语言学与经济学的修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黄晏君;网络语言写作文 老师大呼看不懂[N];哈尔滨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黄晏君;网络语言写作文 老师大呼看不懂[N];哈尔滨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黄晏君;网络语言写作文 老师大呼看不懂[N];哈尔滨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黄晏君;网络语言写作文 老师大呼看不懂[N];哈尔滨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黄晏君;网络语言写作文 老师大呼看不懂[N];哈尔滨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黄晏君;网络语言写作文 老师大呼看不懂[N];哈尔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3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4 海银花;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名词语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金菊花;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暴学奇;基于认知语言学之汉英类义联想词典理论研究与设计[D];燕山大学;2010年
3 李雪;对个体量词「P」、「~つ」和“个”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尹国嘉;从心理认知角度探究大学阶段二语词汇隐喻式教学法[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楠;2008中国奥运会记者访谈的动态交际语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楠楠;等级幽默中的概念转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林一佳;现代汉语“V都V了”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秦娜;"一X一Y"结构构成与意义的认知解析[D];燕山大学;2010年
9 李雪媚;广东丰顺汤南“半山客”话语音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
10 钟健星;苏轼词隐喻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59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