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指代词与复数标记
本文选题:复数标记 + 远指代词 ; 参考:《中国语文》2011年03期
【摘要】:正长江中游部分江淮官话和赣语中存在着三身代词的复数标记与指代词声韵母甚至声调都相同的现象。这类复数标记人们大多认为有音无字。
[Abstract]:In Jianghuai Mandarin and Gan dialect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re are the plural symbols of the three pronoun and the same phenomenon as the sound vowels of the pronouns and even the tone.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廖志鸿,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5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6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7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8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9 杨成虎;语法化理论与语法隐喻的差异分析[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10 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J];方言;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海洋;;马山壮语中复数标记“kjoη~5”的演变层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戴曼纯;;二语习得中的特征与特征组装[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3 邢向东;;陕北吴堡东王家山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曾小红;;有关对外汉语英汉翻译教材的思考[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红旗;;也谈类指(提要)[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超;韩汉语复数标记“(?)”与“们”的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郑美英;韩汉复数标记“(?)”与“们”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陈实;上海话类复数标记“拉”及吴方言类复数标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龙海艳;湖南方言常澧片的复数标记与列举标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甲礼;韩汉语复数范畴表达形式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娟;湖南常德方言复数标记——“俺”[·(?)an][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8 王永芬;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现形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9 翟倩倩;汉语中-们的句法位置及语义特征[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张永哲;凤翔方言代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9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