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不免”、“难免”、“未免”的语义语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4 03:33

  本文选题:因果推断 + 刺激-反应 ; 参考:《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摘要】:"不免"、"难免"、"未免"都基于因果关系,"不免"重自然而然性,"难免"重因果推断性,"未免"重主观评价性。"不免"分为"不免_1"与"不免_2",前者是客观陈述,后者是主观陈述。文章运用"刺激-反应"理论考察因果关系主观性连续统,得出从"不免_1"、"不免_2"、"难免"到"未免"主观性不断增强。并从前加词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结果事件的行动性与状态性、现实性与虚拟性、积极性与消极性、肯定性与否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句法语义验证。最后讨论了三者不可替换与可替换的条件,并分析了三者表达功能的差异。
[Abstract]:"unavoidable", "inevitable" and "unavoidable" are all based on causality, "unavoidable" emphasis on natural nature, "unavoidable" emphasis on causality inference, "unavoidable" on subjective evaluation. " The former is objective statement and the latter is subjective statement. In this paper, the subjective continuum of causality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stimulus-response",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ubjectivity of "unavoidable" and "unavoidable" from "unavoidably 1", "unavoidable" to "rather subjective" a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It also verifies syntax and semantic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of words, action and state of resultant events, reality and hypocrisy, positivity and negativity,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etc. Finally, the irreplaceable and replaceable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expressive functions a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朝霞;试说“不免”的隐含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4期

2 谷晓恒;副词“不免”、“难免”、“未免”比较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吴振华;虚词与李义山近体诗所表现的情感与心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孔令达,傅满义;儿童语言中副词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9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董晓英;三类特殊的粘着短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明莹;;中级学生副词习得情况考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昝红英;张坤丽;柴玉梅;俞士汶;;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郝丽萍;昝红英;张坤丽;范明;;面向机器识别的现代汉语副词用法规则问题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谢钰;语法化和情态动词的完成形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沈思莹;因果类关联词语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兴祥;论儿童第二语言习得[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胡永平;听说法和视听法——外语教学的演变与发展之三(英文)[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3 尹德谟;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梁建春;;对抑郁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评价[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92年10期

5 柯艳;;推测生词词义八法[J];第二课堂(高中);2010年06期

6 王佳毅;曾常红;;由“结果”连接复句的语义关系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郑东;浅论休谟的人学思想[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刘艳芳,张侃;刺激-反应相容性的度量与运用[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9 陈清鹏;;2009年高考英语全能仿真模拟试题(三)[J];试题与研究;2009年12期

10 蔡军田;评休谟的因果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邱皓政;;调查数据的事实与反事实分析法——以商管学生学习满意度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清芬;林崇德;;因果变化模式与因果联结强度在幼儿因果推理中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邹舟;辛涛;;中学生课堂使用计算机对其数学成绩的影响研究——倾向分数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第九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揭晓[N];中国信息报;2008年

2 钟才同;谢伏瞻揭牌并致辞[N];中国信息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晓蕾;Hedge和Marsh任务条件下的Simon效应及其反转作用机制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凌昱_";复杂生产过程中若干因果推断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永红;强可忽略处理分配下因果推断的多维结构回归模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昆仑;以行为主义看我国的英语教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辛国福;贝叶斯网络中的因果推断[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9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59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6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