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阈下的口译认知过程与口译教学探究
本文选题:口译认知过程 + 关联理论 ; 参考:《外语界》2013年01期
【摘要】:口译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员不断寻找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的认知语境,以帮助双方达到交际目的。研究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如何选择语境假设、理解与传递话语的最佳交际意图对口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出发,分析了口译的认知过程与口译各阶段译员的思维过程,并对口译教学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Abstract]:Interpreting is a dynamic cross-cultural, cross-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 which interpreters constantly seek the common cognitive context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in order to help both sides achiev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how the interpreter chooses the contextual hypothesis and understands and conveys the best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of the utteranc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Sperber and Wils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and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interpreters in all stages of interpret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nterpreting teaching.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编号yb2010091)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文学;孙乃玲;左江林;;关联理论对口译的解释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齐涛云;;关联理论观照下的口译笔记[J];民族翻译;2011年04期
3 黑玉琴;从关联理论看口译过程中的最佳意义选择[J];外语教学;2003年06期
4 朱义华;包通法;;解读同传的服务属性——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谈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高彬;柴明槑;;西方同声传译研究的新发展——一项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翻译;2009年02期
6 许明;;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诠释[J];中国翻译;2010年03期
7 徐然;;“专注听力”——口译听力培训方法之我见[J];中国翻译;2010年03期
8 左嘉;刘和平;;意象图式与同声传译中的影子跟读——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论证语类口译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张伟;;口译教学中的交传笔记训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盛腊萍;王平;;实用型本科口译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许庆美;刘进;;口译中讲话人意图的传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承晓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口译辅助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王佳;;关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高生文;袁增进;;从语域理论视角看国际商务谈判口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季绍斌;再谈口译教学和口译教学改革[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刘鸣心;;口译教学目标定位与专业型口译人才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张雅军;张丹;;音像资料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思佳;;交替传译笔记——理论与提高[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苏伟;;论口译记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爱虹;;论同声传译中的冗余信息的作用和处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左燕青;;浅析商务口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肖世波;;会展口译及厦大口译训练模式下的译员培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维;;论口译译前准备及其对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杨琼;;从奥巴马就职演说直播看电视同传的难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晨;;从品克的认知模型看口译听辨与理解的微观过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高敏毅;;从信息结构看同声传译中的省略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瑞青;;口译中的副语言信息研究:回顾与展望[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锦平;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郭继东;中国EFL学习者中介语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贾丹;反思法视角下的口译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郭靓靓;中英文同传译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徐翰;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郭兰英;“适者生存”: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刘庆雪;跨学科视角下的口译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翁元达;从言语外知识的角度浅谈口译中的理解障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径;口译员视角的归化与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祥瑞;论口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译者的跨文化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田昕霞;从释意理论的回顾和思考看会忆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施蒙;电视环境中的电视同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陈冬萍;从目的论角度看口译中的积极性叛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赵艳;内容记忆法及其在交替传译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邱巍楠;汉英口译中衔接技巧倾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超敏;功能翻译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坤;;由关联理论视角看口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2 古煜奎;;同声传译中的预测策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杜争鸣;孟祥春;;同声传译中的“等待”——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刘林军;论同声传译中的译员角色[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2期
5 武光军;;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04期
6 雷静;;访谈类节目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J];中国科技翻译;2009年01期
7 唐爱燕;;同声传译中的交际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9年03期
8 杨荣广;;从关联理论看译者的主体地位[J];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9 张威;柯飞;;从口译用户看口译质量评估[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10 芮敏;关联理论与口译理解策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崴;;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几点修正[J];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赵国龙;;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黄利花;;关联理论下的言语交际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杨燕;;在认知语境下赏析风骚各领的中英幽默言语[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5 陆荣荣;试析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杨进;;认知语境假设与幽默言语的理解[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房锦霞;;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J];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25期
8 徐薇;;浅谈语境、交际和关联理论[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董黎黎;;认知语境在广告用语中的解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10 毕丽华;;隐喻的关联性阐释[J];硅谷;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靳宁;贾德江;;再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唐清;;从关联理论谈映象象似的理据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葵花;;认知语境的语义阐释功能——多义现象中认知语境的有声思维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闻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慕军 首都师范大学;治文摘通病应从题目下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虹;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2 赵虹;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麟;关联理论对于模糊修辞翻译的诠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李红光;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肖秀莲;论认知语境在成功言语交际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燕;关联理论与幽默的理解[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胡颖;认知语境与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燕;由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钱亚旭;从认知语用学角度看政治性会晤中的闪避回答[D];山西大学;2006年
10 周国华;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7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7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