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意识形态在《尤利西斯》汉译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8 11:02

  本文选题:意识形态 + 《尤利西斯》汉译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3期


【摘要】:苏珊·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等专家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使得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詹姆斯·乔伊斯的天才之作《尤利西斯》在世界文学史上首先广泛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被尊为"天书"和"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在中国才相继出现金杽和萧乾、文洁若伉俪的两个汉译本。在不少研究者聚焦于他们译法、风格、译注等方面研究的同时,文章试图借助勒菲弗尔的操作理论,从文化层面,探讨意识形态在《尤利西斯》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及翻译主体性的发挥。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studies carried out by Susan Bassnett and Lefevere from the cultural level have led to a profound paradigm revolu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ames Joyce's genius Ulysses is the first to us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extensively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Regarded as "the Book of Heaven" and "the greatest English Literary work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was not until the 1980s that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Casheng and Xiao Qian, Wen Jielu and his wife were released in China. While many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their translation methods, styles, and note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Lefevere's operational theory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in Ulysses translation and the exertion of 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瑜;权力话语制约下的翻译活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金杽;《尤利西斯》译后三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3 王友贵;乔伊斯在中国:1922—1999[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2期

4 王友贵;世纪之译:细读《尤利西斯》的两个中译本[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5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6 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年03期

7 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8 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张聪;;意识形态对20世纪中国翻译实践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唐玉娟;谭少青;;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6 范云,邓忠,范振东;的语视角下翻译的不对等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何谦卫;;文化多元化与翻译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8 李昕;;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邵璐;政治文化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之三种模式[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王少娣;;翻译“求同”更需“存异”——从语言发展和读者包容性的视角看翻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德香;;翻译批评的自我与他者[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李晶;;贯穿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的意识形态操控行为[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欧阳东峰;;狂欢文本中的译者身份[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谭晓丽;;差异与延续——论译者和原作者的关系[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3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汤(?);当今中国的翻译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英汉文化意象的对比与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2 杨雄琨;从等效译论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D];广西大学;2007年

3 许明;模因论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4 刘满芸;论翻译的两难境地[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陈冉;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分析《飘》的两个中译本[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陈芙;[D];浙江大学;2004年

7 齐华文;从传播的过程来探讨归化与异化[D];东华大学;2005年

8 金萍;译语文化环境与小说翻译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马彩梅;[D];西北大学;2000年

10 涂秀青;中国英语研究综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力坚;性灵·佛教·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谭载喜;语篇与翻译:论三大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7期

3 王东风;翻译中“雅”的美学思辩[J];现代外语;1996年01期

4 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J];中国翻译;2001年05期

5 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1年06期

6 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7 柯飞;译史研究,以人为本——谈皮姆《翻译史研究方法》[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8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9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10 孙会军,赵小江;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J];中国翻译;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忠厚;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杨士恒;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略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志强;周海玲;;审美意识形态献疑与文学本质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吴雪珍;;晚清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徐国柱;;翻译:意识形态的建构、解构、重建与解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刘小梅;;小议罗兰·巴特的文学代码理论对意识形态的解构作用——以一则题为“NESE & KEYS”的美式幽默为例[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7 欧卫军;;文学价值观研究的新思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戴连云;;文学翻译中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人物“变形”[J];台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10 马龙潜;论邓小平的文艺意识形态理论[J];文艺研究;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元迈;;文艺与意识形态[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不同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8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9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易健;彭漱芬;;论文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相武;文学不能脱离道德[N];文艺报;2006年

2 张杰 马广惠 辛斌 吕俊;跨入新世纪门槛的西方文学与语言学[N];文艺报;2004年

3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4 吴高泉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跨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胡鹏林;文艺批评的价值与社会主义荣辱观[N];人民日报;2006年

6 胡鹏林;文艺批评的价值论与荣辱观[N];文艺报;2006年

7 严冰;祁志龙:好卖不代表就是商业艺术家[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刘藩;畅销小说为何让评论家伤透脑筋[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张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N];文艺报;2009年

10 [以色列]伊戈尔·施瓦茨;延宕了的还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3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4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

本文编号:2077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77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6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