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广西汉壮语方言的“噻”

发布时间:2018-06-30 07:07

  本文选题:壮语 + 汉语方言 ; 参考:《民族语文》2011年05期


【摘要】: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材料对广西汉壮语方言中虚词"噻"的用法和意义做了描写,认为:(1)"噻"有四个意义,i大约、ii少、iii某、iv任何。"iii某"与"i大约"是不同概念域的投射;"ii少"源于"大约"的变体"大约一","iv任何"可从对"ii少"的否定而来,也可以从"iii某"直接发展而来。(2)汉语方言的"噻"源于壮语。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material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describes the usag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io" in the Chinese dialect of Guangxi Zhuang dialect, and holds that (1) "thione" has four meanings: I, II, III, IV. "III" and "I" are the projection of different conceptual domains; "II less" is derived from "about" variant "approximately one", "IV any" can come from the denial of "II less", and "IV any". It can be developed directly from "III". (2) "Chinese dialect" originated from Zhuang languag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广西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壮语、汉语方言语法语料库(08BYY068)”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壮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类型学研究”(11FYY002) 广西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壮语语法专题研究”的资助
【分类号】:H2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晓渝;略谈语音的演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件福;外贸英语信函中的表情功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邓晓华;古南方汉语的特征[J];古汉语研究;2000年03期

4 罗骥;论汉语主体源于东夷[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5 郑伟,张晓勤;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李冬香;从特色词看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的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覃圣敏;壮泰族群的渊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甘于恩,刘倩;粤方言中的闽语成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蓝庆元;汉语与侗台语的几个词族[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10 胡静;从亲属语言的比较看老挝语量词的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丽;镇宁比贡仡佬语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吴雅萍;仡佬语构词法浅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李炜;月亮湾仡佬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5 张庆文;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句法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王凤;从语境视角看翻译[D];四川大学;2005年

7 龙丹;汉语“颜色类”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周凌;英语口语中省略的语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伟丽;“去”从离义到往义演变的考察[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李霞;仡佬语汉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云兵;论语言接触对苗瑶语语序类型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3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壮语及相关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量词“站”、“铺”、“塘”考释[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肖瑜;;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3 张均如;;广西平话中的壮语借词[J];语言研究;1987年01期

4 蓝庆元;;壮语方言颜色词考源[J];民族语文;2007年05期

5 蓝庆元;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及汉越语与平话的关系[J];民族语文;2001年03期

6 闭克朝;;壮语对横县平话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7 覃远雄;;平话、粤语与壮语“给”义的词[J];民族语文;2007年05期

8 李心释;;汉、壮接触诱发的语言变异的机制[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9 蓝庆元;桂北壮语后中古层次汉语关系词与平话的渊源关系[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10 陆天桥;汉语“是”在壮语中的同源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项梦冰;;汉语方言及其调查研究[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游汝杰;;汉语方言竞争力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5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7 曹志耘;;生存还是消亡:汉语方言面临的抉择[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张元生;;方块壮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9 刘福铸;;莆仙方言独特的“诗”[(?)]声母研究[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雷楠;;凤凰山畲语词汇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海涛;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蓝武芳;广西方言的文化生态[N];广西日报;2005年

4 记者 覃海明 通讯员 黄如猛;我区推广使用壮语文工作有创新[N];广西日报;2003年

5 甄达真;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国[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6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7 陈荣岚;汉语方言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N];文艺报;2004年

8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先生”可以自称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韦淑珍;壮语信息处理系统亟待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凯;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韦名应;桂东(林岩)壮语方言岛语音研究:范式综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韦茂繁;下坳壮语参考语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美新;大新壮语形容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齐旺;台语北部方言核心词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煈;清塘壮语核心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吴秋兰;露圩壮语汉借词声母的历史层次[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玉萍;浅析建水汉语方言语音对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珂;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兰雪香;柳城县六塘壮语代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6 宁英娟;汉语方言义项及其变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农友安;壮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8 杨芬;龙岗壮语语音系统特点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韦佼灵;壮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蒙桂秀;巴马壮语饮食词汇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85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85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2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