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乃”作人称代词通考

发布时间:2018-06-30 21:01

  本文选题:“乃” + 第一人称代词 ; 参考:《求索》2011年02期


【摘要】:"乃"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究竟用作第几人称代词,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文言虚词具有虚而活的特点,意义和用法灵活多变,"乃"的所指不一,也正是这种多变性的集中体现。"乃"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是广为人知的,但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却鲜有人知,且目前最为权威的工具书中,也没有能够对此进行全面归纳,存在遗漏和欠缺。考察"乃"作人称代词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是"乃"作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其后出现的是作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最晚出现的是作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Abstract]:"Nai"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 and the third person pronoun, which person pronou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text. The function words of classical Chines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thingness and livability, the meaning and usage are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the meaning of "Nai" is different, and it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is variety. " It is widely known to be used as a second person pronoun, but as a first person pronoun and a third person pronoun, few people know, and at present, the most authoritative reference books have not been able to sum up this comprehensively, there are omission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history of "is" as a personal pronoun, the first appearance is the use of "nai" as a second person pronoun, the latter is the use of a third person pronoun,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usage of a first person pronoun.
【作者单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纪安;习承校训 开拓未来——纪念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建校100周年[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郑贤章;敦煌音义写卷若干俗字重考[J];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3 武建宇;敦煌变文校读偶得[J];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4 吴满意;论网络社会秩序的维护[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4期

5 查中林;说“辟”字词族[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谭学纯;汉语俗语英译:信息减值的三种形式及其原因[J];福建外语;2001年02期

7 何秉松,廖斌;论当代邪教[J];法学评论;2003年05期

8 沈玉凌;“绿洲”概念小议[J];干旱区地理;1994年02期

9 祝鸿熹,芮东莉;汉语字词本义研究的误区[J];古汉语研究;2003年03期

10 林志强;;古本《尚书》特殊字形举例[J];古汉语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亦兵;;汉英词典翻译的点滴体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习文;李娟;;《汉语大词典》古天文词条补正五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曲如意;孙文钟;;试析宋代史料笔记中医药学资料的研究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陈志广;反垄断:交易费用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5年

4 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陆招英;闽方言群音系与侗台语关系词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戴庆康;权利秩序的伦理正当性[D];东南大学;2005年

7 倪永明;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何绍斌;越界与想象[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郭强华;廉政审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10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爱锋;面向21世纪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展望及改革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袁承志;净土·君子·女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鹏丽;《助字辨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世想;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智群;颜师古注引方俗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琳;同符会意字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秋林;《虚字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潜;汉语假设复句的演变[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黄霞;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色彩词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建平;谭芳芳;;《儿女英雄传》《型世言》第一人称代词比较[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2 雷轮飞;;浅析绥德话中的第一人称代词[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3 张秀荣;李增顺;;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及语篇功能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高君;;英汉学术语篇作者身份构建的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5 赵娟;;中外通信类摘要中语态及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年04期

6 范凤菁;;濮阳方言的人称代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何燕;;从语域角度分析“咱们”一词的运用[J];大舞台;2011年08期

8 柳淑芬;;中英文论文摘要中作者的自称语与身份构建[J];当代修辞学;2011年04期

9 杨娟;;《西游记》自称词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周晓芳;;欧美学生叙述语篇中的“回指”习得过程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尹烨;;《诗经》代词用法浅析[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何茂活;程建功;;古汉语教材中的“繁简错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怎样使用“余”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贾晴;基于数据库的汉韩对话语篇指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3 王进;《元曲选》祈使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高娃;鄂伦春语与蒙古语静词诸语法形态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志凤;第一人称代词在中外学术论文中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席慧萍;自我概念变化:反思语境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晓妮;中国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邹清华;学术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朱洁;《世说新语》人称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陆雯雯;济南方言的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何运敏;《六度集经》同经异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甘静;敦煌变文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威;汉英学刊科研论文摘要的对比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秦艳;从顺应论角度看企业年度报告中董事长致辞[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86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86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