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的整体性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后果
本文选题:全 + 整体性 ; 参考:《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解释和说明了总括范围"全"相对于"都"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分布限制。通过相关句法证据,我们证明了"全"和"都"凸显了不同的心理意象,"全"有注重整体性的性质。从这一点出发,本文进而说明"全"不仅要求被总括对象之间有着较近的心理达及距离,是一个完备的整体,也要求谓语部分所表示的事件具有高现实性,是一个完备的事件。文章进一步说明"全"具有总括扫描的性质,有着特定的取景功能。总而言之,"全"传递了说话人的一种认识,说话人用"全"来确认自己对某个事件及其参与者具有比较高的熟悉程度。
[Abstract]:Tak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explains and explains some distribution limitations embodied in the omnibus range of "all" relative to "du". Through the syntactic evidence, we prove that "Quan" and "du" highlight different mental images. From this point, this paper further explains that "Quan" requires not only a close psychological reach and distance between the objects under consideration, but also a complete whole, and that the events represented by the predicate part are highly realistic and a complete event. The article further explains that "all" has the character of omnibus scanning and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setting the scene. In a word, "Quan" conveys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aker, who uses "all" to confirm that he or she has a high degree of familiarity with an event and its participant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09JBT18)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3;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2 杨凯荣;“量词重叠+(都)+VP”的句式语义及其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习晓明;标记模式与蕴涵共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尹蔚;;当前汉语语言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3 余东涛;;类型学视野下的时间词研究——谓语时间词状语与谓语动词的语序类型考察[J];汉语学报;2006年01期
4 胡彩敏;;含数量结构比较项的“比”字句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王玉婷;;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评述[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陈玉洁;;联系项居中原则与N1 VN2(NP)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7 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过国娇;《红楼梦》(前80回)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田琳;现代汉语物量词重叠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3 李文富;“把+NP+都+VP”结构与“都”的语法化及语义指向特点[D];清华大学;2005年
4 王敏凤;韩国留学生二项定语习得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李玲;哈萨克语直接宾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朱艳华;土家语定名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江河;对韩汉教中偏正结构的语序问题[D];中南大学;2007年
8 全湘燕;数量范畴及其表现形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秋莲;衡东新塘方言量名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肖蓉;汉语量词“个”和日语量词“つ”、“P”的句法语义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2 杨雪梅;“个个”、“每个”和“一个(一)个”的语法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3 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J];民族语文;2002年05期
4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5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6 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J];中国语文;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源;;财税领导干部公选、竞岗申论写作训练中的“整体”与“细节”——基于语言视角的分析[J];财政监督;2011年16期
2 吕俞辉;;“统统”句的语法语义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张思永;;焦菊隐“整体观”翻译思想现代阐释——格式塔心理学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陈勇;薛静;;篇章表达平面实体层的符号学构成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方俊华;;功能语言学在语篇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邓李肇;;商务信函的文本功能分析及其翻译[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张洪芹;;主客体同构:词义动态识解的新视角[J];辞书研究;2011年04期
8 杨红;;浅析汉语修辞中折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9 方丽青;吴伟根;;道家“天父地母”隐喻及其生态智慧解读[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J];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兰金山;西藏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取得整体性突破[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芳;先秦汉语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宝音陶格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蒙古语熟语[D];内蒙古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晓丹;现代汉语反义对举的全称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娟;对奎因行为主义意义理论的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薛凤生;现代汉语中补短语否定形式及其英汉对比[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麦涛;汉语“都”量化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5 李佳丽;疑问不定词语的极性敏感特征探索[D];复旦大学;2010年
6 吴闲荣;关于汉语副词“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范闻鹤;说“都”[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李海波;语言游戏论与自然语言量化结构[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徐昂;《尔雅》的博物思想解读[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6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8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