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中韩感觉形容词的形态及语义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4 14:15

  本文选题:汉语 + 韩国语 ; 参考:《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中韩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大量能够表现丰富感觉体验的形容词,它们在构词方式和语义场结构上存在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以中韩感觉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细致翔实的分析,揭示中韩感觉形容词在词汇体系、造词法和语义结构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本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于中韩感觉形容词的构词结构,本文不仅考察了词缀分布、词根合成方式、语音替换类型及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各语素及辅音元音替换所具有的语义功能,为义素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形态依据;第二,本文从词汇生成的角度,探讨了中韩感觉形容词的生成过程、词汇空位以及生成过程中受到的语音、语义制约;第三,本文采用义素分析法对感觉形容词的基本语义进行了分析,通过设置合理有效、简明经济的义素,揭示了各近义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和语义差别,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场结构发现程度语义是区别感觉形容词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语义特征;第四,本文通过对感觉形容词的全面比较,发现孤立语的汉语和黏着语的韩国语在构词方式、语义场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为两种语言的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和佐证。 本文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理论方法、采用语料以及既往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讨论了感觉形容词的概念和分类问题。本文将感觉类型限定为主要通过外部感觉器官感知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及空间感觉。这六大类感觉又可各自区分为若干小类,如味觉又可以分成‘酸、甜、苦、咸、辣、涩’六小类,触觉可分为‘温度感觉、痛觉、触摸感觉’三个小类。视觉作为人类感觉中最为重要的途径,其范围也最难确定,因此本文将视觉限定为最典型的色彩感觉。对于具体单词的选定和分类问题,本文主要以词典的第一义项作为标准,排除了‘好、坏、强、弱’等综合评价性的形容词,并尽量避免将一个单词同时归属于几个感觉范畴的问题。 第三章分析了中韩感觉形容词的单词结构和构词方式。按照单词内部的语素结合方式,感觉形容词可以分为单纯词、派生词和复合词。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数量最少,是构成诸多近义词的基础,其语义最为宽泛,一般只表示某种客观的性质,不表示具体的程度或喜好与否等主观语义。派生词由词根与词缀构成,韩国语感觉形容词有前缀派生和后缀派生两种方式,而汉语感觉形容词只有后缀派生的方式。对于汉语的派生法及词缀的定义,还存在不少异见,本文采取‘准词缀’的概念,对词缀的概念和判别标准进行了探讨。在对词缀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本文对词缀的语义功能进行了探讨。韩国语的词缀-般都与感觉的程度语义有关,而汉语准词缀的语义功能则比较多样,有的与程度有关,有的与褒贬评价有关,有的还处于语义抽象化的过程中,仍保留一定的原义。复合词可以区分为‘相同词根的复合词’和‘不同词根的复合词’,韩国语的复合词既有词根直接结合的方式,也有依靠语法要素词尾结合的方式,还有单纯词与派生词相结合的方式,而汉语的‘AA’,‘ABB’,‘BBA’,'AABB','ABAB'形式均属于词根间的直接结合。除了通过语素合成的方式来构词,韩国语还能通过语音替换的方式形成大量具有细微语义差别的词汇,辅音替换一般表示感觉程度的细微差异,而元音替换带来的语义差异则根据不同的感觉类型各有不同。另外,本章第三节中还对感觉形容词形成过程中的制约,词汇空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对属于各感觉类型的诸多近义词的语义场结构分别进行了探讨。词义又可分为基本词义和派生词义,基本词义是不依赖具体语境、首先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词义。词典中的语义解释经常采用近义词互相替换的方式,无法表明各近义词之间细微的语义差别。因此,本文采用义素分析的方法,将词义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以便说明各词义之间的关系及异同。主观性是形容词区别其它词类的最鲜明的语义特征,程度高低、褒贬等语义均有赖于说话人的主观判断。程度义素是辨别感觉形容词语义的最重要的区别特征,除了语义范围最宽泛的‘性质形容词’,韩国语感觉形容词大都能按照程度高低区分为不同的等级,汉语中只有部分感觉形容词具有程度语义,且很难明确区分程度等级。韩国语感觉形容词可以通过词缀添加、语音替换和重叠等语言手段表现程度语义,汉语则主要通过重叠方式来表现程度语义。褒贬语义只在部分感觉领域具有区别作用,由于人类普遍的好恶取向,表现臭味的嗅觉形容词和表现疼痛的痛觉形容词中没有表示褒义的词,而味觉形容词、色彩形容词和听觉形容词则存在褒贬的区分,空间感觉形容词中也有个别单词具有褒贬语义。除此之外,各感觉类型的形容词各自具有一些独有的区别特征,例如温度感觉形容词在物体温度还是气候温度上有所区分,而韩国语颜色形容词能够依据明暗语义进行区分。另外,某些形容词在句子中经常与某些名词连用,例如某些颜色形容词只能形容皮肤或脸的颜色,这也是与其他词汇相区别的特征。 第五章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局限性。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adjectives in both Chinese and Korean languages that can express the rich feeling experience .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of word formation and semantic field . In this paper , we try to reveal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Korean feeling adjectives in terms of lexical system , lexical and semantic structures through detailed and detailed analysis .

First ,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d 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Korean feeling adjectives , this paper not only examines the affix distribution , the word root synthesis mode , the phonetic replacement type and the distribution ,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semantic functions of the substitution of each morphemes and consonant vowel sounds , and provides a reliable morphological basi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e elements ;
Secondly , from the angle of vocabulary formati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 lexical vacancy and speech and semantic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
Thirdly ,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semantics of the sensory adjective by using the sens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 By setting up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 simple and economical meaning , the semantic relations and seman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ynonyms are revealed , and the semantic field structure discovery level semantics of the sensory adjective is constructed .
Fourthly ,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feeling adjectives , we find that the Korean language of the isolated language has many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word formation , semantic field structure and so on . It provides concrete examples and corroboration for the typological study of the two languages .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 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 the theory method , the use of corpus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research .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nsation adjective . This paper defines the sensory type as the visual , gustatory , olfactory , auditory , tactile and spatial senses which are mainly perceived by external sensory organs . These six kinds of sens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mall categories , such as ' acid , sweet , bitter , salty , hot and astringent ' .

In Chapter Three , the word structure and the word formation method of Chinese and Korean feeling adjectives are analyzed .

In this paper , 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the dictionary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the linguistic instruments , such as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the sense adjective , the degree of expression of the adjective and the auditory adjective . In addition ,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the sense adjective from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the sense adjective .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paper ,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paper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55;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凤然;汉韩语颜色词的异同[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0年03期

2 郑贵友;“味觉感知”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黄贞姬;;中韩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J];东疆学刊;2008年04期

4 王春艳;;紫色在汉语和韩语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J];甘肃农业;2006年01期

5 张韶岩;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6 马会霞,赵新建;从符号学的角度看韩国语颜色词的文化信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刘丹青;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8 姜晓;;汉语味觉词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10年03期

9 黄宝珍;;汉日语味觉词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李金兰;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J];修辞学习;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传军;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靖华;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银春;朝汉颜色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4 王银平;英汉味觉范畴隐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军;汉语饮食味觉词语及其文化义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徐荣妗;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王永美;基于语料库的中英常规味觉隐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俞红秀;汉语基本颜色词修辞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朴宝兰;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金容勋;中韩色彩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96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096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d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