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莱布尼茨与基歇尔的汉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8 11:08

  本文选题:莱布尼茨 + 汉字研究 ; 参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莱布尼茨对汉字的兴趣来自于对语言"根符"的追寻。莱布尼茨一生都认为可在人类语言的基础上创造"根符库",从而找到人类思维根符库。"语言根符"其实就是莱布尼茨哲学中的"单子"。因此,莱布尼茨研究汉字要解决的其实是哲学问题,即将人类包罗万象的概念缩减到几十个或几百个"根概念",用这些"根概念"不仅可以总结过往的所有概念,甚至还能预测或"生成"未来所有的新概念。莱布尼茨本人不通汉字,他的汉字知识,主要来自传教士,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就是基歇尔。
[Abstract]:Leibniz's interest in Chinese characters comes from the pursuit of "root charms". Leibniz thought throughout his life that the "root library" could be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human language so as to find the root library of human thinking. " The root of language is actually the list in Leibniz's philosophy. Therefore, Leibniz's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actually a philosophical problem, that is, the all-encompassing concept of human beings is reduced to dozens or hundreds of "root concepts", which can not only sum up all the concepts of the past. It can even predict or "generate" all new concepts in the future. Leibniz himself does not know Chinese characters, his knowled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mainly from missionaries,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is Keicher.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5JA740007)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晓虎;;从“论汉语的语法结构”谈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亚妹;;向内陆之行的准备工作——16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澳门[J];考试周刊;2011年28期

2 池艳丽;;略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兼论汉语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及英语学习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1年02期

3 余五洲;;论清朝前期对天主教的接纳与排斥[J];知识经济;2008年05期

4 张莉;;欧洲传教士、明清学人与汉语拼音的形成[J];中州学刊;2010年04期

5 冯晓虎;;莱布尼茨的语言思想[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力;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田茹;西方传教士与早期澳门汉语传播(16-19世纪)[D];暨南大学;2010年

3 刘小刚;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背景—地图学[D];浙江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小平;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庆荣;论莱布尼茨哲学的历史地位[J];求是学刊;1981年02期

2 何萍;寻求莱布尼茨哲学智慧的现代意义──《莱布尼茨》评介[J];哲学研究;1995年09期

3 章万林;论莱布尼茨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意义[J];沈阳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4 袁定基,华少库;论莱布尼茨以及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中国观”[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5 王致钦;试论莱布尼茨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综合[J];哲学研究;1996年07期

6 王汝发,李德生;关于“《周易》、莱布尼茨与中国古代数学”若干史实的注记[J];殷都学刊;1997年04期

7 李少兵;;莱布尼茨思想与当代伦理当代科学讨论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5期

8 李存山;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3期

9 刘钢;通向信息哲学的东方进路[J];哲学研究;2005年09期

10 孙小礼;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两大发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少兵;;数学、物理学及形而上学的分立与统一——莱布尼茨实体学说剖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齐敬;;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唯意志论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刘钢;;莱布尼茨与德国的现代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何茂活;;妄说不是文化,臆断岂成科学[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郭龙生;;汉字的现状和未来[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朱文旭;马娟;;彝文中的借汉字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桑靖宇;;莱布尼茨的宗教通融主义——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月生;罗仕国;;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留下的历史困惑——认知科学的现状与突破之路[A];科学·认知·意识——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文潮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档案中的“中国文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吴童立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莱布尼茨本体论勾勒世界图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贺 李少兵;莱布尼茨思想的当代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版辑文 晓慧;莱布尼茨及其哲学思想[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刘钢;莱布尼茨的思想与中国[N];学习时报;2007年

6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9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10 王渝生;“万能大师”莱布尼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任瑞芳;常微分方程理论的形成[D];西北大学;2008年

4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刘克苏;大全若缺[D];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

6 程志波;科学发现中的学术主权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刘同辉;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国豫;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贾小勇;19世纪以前的变分法[D];西北大学;2008年

10 陈丛兰;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燕芳;《蒙古秘史》标音汉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彭华;莱布尼茨对儒学与基督教神学的会通[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焕菊;论莱布尼茨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芳;莱布尼茨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6 栾林;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意义[D];辽宁大学;2009年

7 熊思呐;莱布尼茨实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华军;汉字造字法与结构类型理论思辨[D];西北大学;2007年

9 许智平;侦查假设与可能世界理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陈瑶;关于《新撰字镜》的“鱼部”汉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07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07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