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佐良翻译研究的文化比较观
本文选题:王佐良翻译研究 + 文本选择 ; 参考:《外语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对翻译的研究不应囿于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而应将之提升到文化和历史层面去深入探讨,进而认识其应有的文化意义。这是王佐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的一个重要学术主张。他更是从文化的角度实际考察和比较了中国近代史上几次重大有影响的翻译活动,详尽分析和阐释了这些活动的文化动因、译家的文化立场和方法,为我们重新认识翻译的功能提供了启示,开辟了新时期国内翻译研究的新途径。
[Abstract]: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paradigm, but should be promoted to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level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proposition put forward by Wang Zuoliang in the early 1980 s. From a cultural point of view, he examines and compares several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analyzes and explains in detail the cultural causes of these activities,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positions and methods. It provides us with enlightenment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pens up a new way of domestic translation study in the new period.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王东风;;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J];中国翻译;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张晓丽;;论晚清西学书目与近代科技传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董丛林;吴汝纶医药观的文化表现及成因简论[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4 张登德;;《富国策》著译者考释[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5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丁伯林;;从遮蔽走向开放的叙事选择——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体叙事的进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刘芳佳;张景华;;从译者主体性看多元系统论的局限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卢颖;;典籍翻译中直译法策略的选择——以《圣经》翻译和佛经翻译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张哲;;对归化和异化讨论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宏;;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2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观[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朱蕤;;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以《翻译之道》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程柳;;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及思考[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郑现U,
本文编号:2107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0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