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通事》里“典”和“当”的区别
本文选题:典 + 当 ; 参考:《语文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典"字和"当"字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不作区分。但在以元、明时期为背景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里,"典"和"当"的区别很明显。而且朝鲜时期的词汇注解书《老朴集览》也明确阐述了两个字的区别。其区别在于抵押对象的不同、占有性质的不同、是否交利息和担保范围的不同等。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典"和"当"二字的释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元、明以前,二字的释义还没分开,混在一起使用。到了元、明时期,二字释义的区别就很明显了,特别在法律条文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朴通事》《老朴集览》正确地反映出了当时"典""当"二字的实际用法,展示了其作为汉语教科书和词汇集的严正性和标准性,给我们提供了可靠、珍贵的近代汉语词汇资料。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the words "canon" and "Dang" are often used together without distinction. But in the Chinese textbook "Pu Tong Shi", which is set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an" and "Dang" is obvious. Moreover, the Korean word annotated book Lao Pu Ji also clarifi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ords. 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difference of mortgage object, the nature of possession, whether the interest is paid and the scope of guarantee is different.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s "Code" and "Dang" has also changed. Yuan,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words has not been separated, mixed together to use. By the time of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meaning of the two characters was very clear, especially in the legal provisions. The book of the Old Pu Chronicles correctly reflected the actual use of the word "canon" at that time. It shows the Yan Zheng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textbooks and lexicon, and provides us with reliable and precious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inform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韩国兴进高等学校;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晓耕;刘涛;;论典[J];法学家;2004年04期
2 王志刚;论典当[J];法学评论;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张艳林;;民族声乐风格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周春华;;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丁亚元;;有效面授的内涵及其设计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9 甘翠华;;汉英成语修辞特点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陈秀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庆伟;;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与基本要求[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江必新;程琥;;论判例在WTO争端解决中的适用[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8 阎宗彪;乔生;;腐植酸缓(控)释BB肥的创新理念和应用实践[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邹伟;段竞晖;鞠霓;饶晓亭;胡丽莉;张雪;罗邦民;;中介法律制度建设的法律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10 孙景亮;;海河流域南系平原河流生态修复“乌托邦”[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延丽;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晓明;上海市部分小学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开展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刘小飞;上海市杨浦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董娇;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师威信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夏路;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晋藩,林乾;《户部则例》与清代民事法律探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1期
2 俞江;关于“古代中国有无民法”问题的再思考[J];现代法学;2001年06期
3 张晋藩 ,汪世荣 ,何敏;论清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几个问题[J];政法论坛;199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刚;《朴通事》——朝鲜早期的中文教科书[J];东北亚论坛;2002年04期
2 方一新,王云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收获——读《近代汉语词汇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2年02期
3 陈辽;《朴通事》:元明两代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J];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2期
4 蒋礼鸿;《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弁言[J];古汉语研究;1991年01期
5 吴淮南;作为外语的汉语口语教材《朴通事》和《朴通事谚解》[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6 吴葆棠;《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动词“在”的用法[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7 蒋宗许;论中古汉语词尾“当”[J];古汉语研究;2004年02期
8 卜雅娜;;《朴通事》、《老乞大》中的处所介词[J];语文知识;2010年01期
9 王森;《老乞大》、《朴通事》里的“的”[J];古汉语研究;1993年01期
10 谢晓安;《朴通事》的动词[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思璇;谈典权存废[N];湖北日报;2001年
2 高仁宝;古代担保制度的特点[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实习生 郑鹏 记者 杨津玉;一百二十九万农村人口喝上“安全水”[N];上饶日报;2011年
4 俞忠鑫;词汇研究之大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5 张 克;设立占有之诉制度的构想[N];人民法院报;2002年
6 苗延波;物权法 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一环[N];国际商报;2001年
7 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姚建;房屋典当[N];建筑时报;2002年
9 雷新;物权法让恒产者有恒心[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华双根;案外人申请再审主体资格问题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许光县;清代物权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毛永俊;民国前期担保物权制度变革的司法理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茂坤;二十世纪前三十年典的考察与反思[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孙玉丹;居住权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黄朝华;论我国典当法律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郭慧娟;倒按揭贷款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张文娟;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选用[D];西南大学;2007年
6 吴水松;房地产抵押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任秀杰;中国近代先买权制度述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姚奕;论宋代土地权利的法律调整及保护[D];南昌大学;2010年
9 童欢;朝鲜初期汉语教材《训世评话》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熊性玉;论民事习惯的司法适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09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0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