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
本文选题:语境 + 顺应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1期
【摘要】:语用翻译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念,它把语用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翻译中,从而形成了该种跨学科的翻译观。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翻译理论也在不断成熟。本文运用维索尔伦的语境动态顺应论来分析翻译过程,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始终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语用顺应论不仅可将翻译理论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而且动态顺应也为拓宽翻译研究的发展空间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Abstract]:Pragmatic translation is a new concept of translation, which creatively applies pragmatic theory to translation, thus forming this interdisciplinary view of transl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eory is matu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y using the dynamic adaptation Theory of context put forward by Visorun and argues that translation activity is a kind of interactive choice mechanism which is permeated with social, cultural, cognitive and other factors all the time.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can not only bring translation theory into a coherent and unified framework, but also bring a lot of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broaden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白解红;语境与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3 韩子满;翻译学不是梦——兼与张经浩先生商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7期
4 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治东;语篇分析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欧阳利锋,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张礼,衡桂珍;广告语与前提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刘莉琼;浅谈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刘晓萍;;英汉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许玉军;;从礼貌准则看汉英语言文化的语用差异和对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陈雅婷;;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等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李颖;;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马刚;;网络上的新闻翻译初探[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Zhang Xinhong;[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国辉;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琦红;委婉语变异的语境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文捷;英汉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灵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庞影平;外语学习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吕波;[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7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8 何红;[D];郑州大学;2000年
9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传经;交际模式述评[J];外语学刊;1993年06期
2 张新红;汉语立法语篇的言语行为分析[J];现代外语;2000年03期
3 杨自俭;谈谈翻译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J];现代外语;1996年03期
4 张南峰;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J];中国翻译;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颖;;从顺应论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7年12期
2 周名莉;;“被+X”组合的语境顺应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4期
3 王永红;;微观翻译语境中的顺应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王和玉;;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黄兴国;白延平;;距离象似性与话语礼貌的顺应性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陈丽霞;;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7 黄小松;;翻译过程——选择与顺应的运用维度[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郑秀梅;;论语境化中的顺应过程[J];科技信息;2010年19期
9 马阿婷;;人称指示语在动态语境中的交际视点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黄碧蓉;;称呼语变异使用驱动机制解析[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伟林;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语篇功能的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褚修伟;程式性言语事件—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的语用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伯松;论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动态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2 石成成;汉语冗余否定的顺应论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宛心;顺应论视角下误解的语境成因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陆莹;汉语中非真诚邀请行为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冯毓媛;从顺应论角度探析情景喜剧配音翻译[D];东华大学;2010年
6 许娇;基于顺应论的外交模糊语的语境顺应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商叙明;从文化视角看广告翻译中的顺应性处理[D];南昌大学;2007年
8 赵冰;顺应理论与典故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锦;从顺应论角度看文化语境与语用翻译[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夏翠;从顺应论角度看口译中的语境[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17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1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