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义位组合”论略

发布时间:2018-07-15 20:27
【摘要】:本文在简述国内义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义位组合"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义位组合"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大于语义区别特征、语素义和义位的更高级别的语义单位,它包括义丛、义句、义群、义段和义篇(话语义)。进而讨论了义位组合的性质与功能、义位组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义位组合的制约因素等几个问题。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sememes in China,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sememe combination", that is, "semantic combination" is a feature of greater than the semantic difference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ememes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A higher level semantic unit of morpheme and sememe that includes a semantic bundle, a semantic sentence, a semantic group, a semantic field, and a semantic text (discourse meaning). Then it discusses th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the sememe combination, the inevit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sememe combination,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he sememe combinatio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18)“中国文化精神与汉语熟语的跨文化传播”成果之一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庆云;义位的组合意义[J];辞书研究;1995年01期

2 陶瑷丽;;现代汉语义位系统研究述评[J];求索;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尧;从变体看语言张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詹勇,钱益军;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黄文珍;;汉语意念主轴与英汉误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邱庆山;;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5 费良华;流行歌曲歌词的语法规范问题[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6 费良华;语言的创新与规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刘桂芳;杨晓敏;;对义素分析及其困惑的几点言说[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8 李智;;义素分析法与词典释义[J];北方论丛;2007年02期

9 王光全;同形词族和汉语词类划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王小宁;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中国政治话语的语义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戴玲真;;从《朗文多功能分类词典》看语义场理论在分类词典编撰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黎运汉;;四十年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世凯;;语义功能语法的结构主义阐释[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孙雁雁;;初级阶段汉语回答句的衔接语模式教学[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9 王振来;;语义功能语法的应用价值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黄美新;大新壮语形容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育正;适用中的民法解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林八鸽;《蒙古语连接形式知识库》的建设[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安美娜;现代汉语高频语素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9 祝东平;汉语时间感知模式与相关汉语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丁志丛;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颖;有关历代主要字词典所收颜色词的系统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桐芝;俄汉动词释义元语言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鲍士雪;淮南方言形容词词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萍;《史记》中心理动词的语法、语义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邵冰华;文艺学视域的“言意之辨”[D];河北大学;2009年

6 阚丽颖;现代汉语四字格反义成语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张新友;类词缀“度”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卢艳艳;动词“打+N”的语义语法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冯华清;《盐铁论》反义动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冯冬梅;种类量词的认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25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25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f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