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段注》双声研究述论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true meaning of "double Sound" in Shuo Wen Duan Note. 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reviewed and reviewed. On this basis, we have exhausted all the double-tone groups in Duan Note,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metacronym. "Dual-tone" is not the same as "Dual-Sound" in the present time, and the "Dual-tone" is used to explain the semantic connection. The method comes from Dai Zhen. Duan Yu-cai 's discovery in the field of ancient consonant research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earlier than that of later generations, nor should Duan Yu-cai 's theory of "double sound" make a lot of mistakes. By the way, the phenomenon of overlapping rhyme in different parts is investigated.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10)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11工程”项目“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的汉语学科创新”子课题(YYZX0928)的资助
【分类号】:H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克刚;古本声述学——纪念黄季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逝世五十周年[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陈宁;;皖派名儒——洪榜的音韵学[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王平;戴震《方言疏证》中的“声转”和“语转”[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4 程嫩生;戴震《毛诗补传》中声训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何慎怡;论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9年01期
6 朱声琦;段氏注《说文》 重韵不重声[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李运益;;关于戴震的《转语二十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
8 关长龙;;论《说文段注》之双声字[J];语言研究;1989年02期
9 朱承平;;段玉裁的古声类观[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吴泽顺;论音转的制约机制[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3 徐玲英;;从《方言疏证》看戴震的校勘特点[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5期
4 徐道彬;;戴震辨伪成就述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1期
5 高永安;;是“原则之争”还是“中西之争”——评《历史语言学研究不是奥林匹克竞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徐道彬;;论钱绎《方言笺疏》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徐道彬;;戴震《诗经》研究方法简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汪大白;;“秦学”方法谬误论——平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汪晓云;;“阴阳五行”的来历与变迁[J];民族艺术;2009年01期
10 刘慧梅;汉代与清代经学研究特点之比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兆禄;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史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甘勇;清人小学注疏五种词源学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陈国安;清代诗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胡春丽;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D];复旦大学;2010年
7 马德强;重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洪海;《诗经》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宙;论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扬弃[D];安徽大学;2011年
2 揣静;中国古代投壶游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项云莎;戴震《方言疏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雷生;钱宾四《论语新解》探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高淑屸;《y織浴费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欧阳文婷;日母音值演变探析[D];暨南大学;2011年
7 白彦;近60年来《方言》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单智伟;考据学风下程瑶田的义理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羊霞;东汉声训理据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贾降龙;论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实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新魁;;上古音“晓匣”归“见溪群”说[J];学术研究;196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广道;对反切起源的再认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张方林;什么叫“双声”“叠韵”[J];咬文嚼字;1998年12期
3 柳曾符;;说“帖”的“^V题”义[J];辞书研究;1989年03期
4 赵青;;《说文》段注校改质疑[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马景仑;《说文》段注求证本义的方法[J];古汉语研究;1996年03期
6 马景仑;《说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吴福祥;;《说文》一曰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8 ;《说文解字注》的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11期
9 苏嘉;;《说文解字》[J];出版史料;2008年03期
10 黄孝德;汉字研究中“四体二用”说的确立及其应用——读《戴东原集·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易志文;;《说文解字·虫部》中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厉兵;;从“扇”与“d'”谈分别字[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李万春;王跃明;;试说“知”与“智”[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田沐禾;孟华;;汉字本义求证中符号事实与对象事实的区分——以《说文》为例[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6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向光忠;;释“姓”与“氏”之文字构造与文化蕴涵[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赵鸿君;;“五经”中“眇”、“跛”、“w恰薄ⅰ榜辈≈⒚士际蚚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天宇;;郑玄注《三礼》所用“当为”术语释例[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邱德修;;“便当”一词考源—从训诂学角度考察[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和均;汉字部首“丶冫氵灬”原义初探[N];黄石日报;2006年
2 刘永耕;联绵词构成的异形词应该怎样统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南京大学文学院 李开;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王彩琴;cπ邸斗窖浴酚米盅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传鸿;两《唐书》列传部分词汇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芳;姚文田古音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燕霞;试论高本汉《汉文典》的上古声母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铭;段注古今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占平;段注俗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郑阿芳;段注《说文》古文之出土文字印证[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5 张迎春;《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6 刘巧芝;戴震《方言疏证》同族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冬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论讹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李晨奋;《说文解字注笺》改篆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9 张娟;《段注》“通行字”与“废弃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禹建华;段改《说文》常用字释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39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3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