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韩国语对立转折复句在汉语中的对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1 16:25
【摘要】: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有一定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此时单句为复句的分句,主要连接手段是连接语尾。而连接语尾是指用来连接谓词、谓词性短语或分句,表示所连接成分之间关系的语尾。对立关系复句的分句之间为对立关系,而将之连接起来的语法单位则为表示对立转折关系的连接语尾。所以要掌握对立关系复句,应该从连接语尾开始。 本文从表示对立转折关系的连接语尾入手,以具有代表性的“(?)”,“(?)”,“(?)”,“(?)”为中心,在语义、句法以及汉语中的对应关系等层面对四者分别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四者间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期对韩国语的学习者在四者的使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 本文通过对比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四者在语义层面上所表达的对立转折意义是不同的。在对立关系连接语尾的使用中,“(?)”和“(?)”是首当其冲并且最具代表性的连接语尾,其中在书面语的使用方面尤以“(?)”最为普遍和常用。而连接语尾“(?)”和“(?)”所表达的对立转折意味相对较弱,而“(?)”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频率也较低。 第二,连接语尾“(?)”,“(?)”,“(?)”,“(?)”,他们四者在句法特点上,在同一主语的制约,谓语的制约,时制语尾的制约以及叙述法的制约等四个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受到制约的数量和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样就为对他们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创造了条件。 第三,通过语义、句法和汉语中对应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者中“(?)”和“(?)”不管是在语义、句法或是在汉语对应层面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进行互换,但也存在不通用的情况:“(?)”在先行词为现在时态的时候使用上会显得不自然。“(?)”和“(?)”在语义上表达的对立意义相对于“(?)”和“(?)”较弱,但“(?)”在句法方面又受到较多制约,并且经常出现后一分句使用表示否定意义的词或否定句型,所以两者的不同点较为突出。
[Abstract]:A complex sentence is a sentence made up of two or more than two meanings in which a single sentence is not included in the structure. At this time, a single sentence is a clause of a compound sentence, and the main connection means the end of the connection. The end of the connection refers to the end of the predicate, the phrase or the claus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connected. The grammatical units, which are connected together, are the connectives of the opposing turning relations. Therefore, to master the compound sentence of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it should start from the end of the connection.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end of the connection of the opposing turning relationship, analyzes the four parties in the context of semantic, syntactic and Chinese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 "(?)" and "(?)" and then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Learners of language can give some help in the use of the four.
Throug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n the semantic level, the meaning of the opposing turning point is different. In the use of the end of the connection of the opposite relationship, "(?)" and "(?)" are the first and most representative connectives, especially in the use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 the most common and comm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end of the word "(?)" and "(?)". The opposite turn of the Da mean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frequency of "(") appears in practice is also low.
Second, "(?)", "(?)", "(?)", "(?)", their four in the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ame subject, the restriction of the predicate,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ime system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narrative method, the number and degree of restriction are different, so tha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i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alysis creates conditions.
Thir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mantic, syntactic and Chinese correspondence, we can see that "(?)" and "(?)" in the semantic, syntactic or Chinese corresponding layer mask have many common points, in most cases can be exchanged, but also in the non general situation: "(?)" in the present tense of the antecedent words. "(?)" and "(?)" in the semantic expression of the opposite meaning relative to "(?)" and "(?") is weaker, but "(?)" in the syntactic aspects of more constraints, and often appear after the use of negative meaning words or negative sentence patterns, so the two different points are more prominen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55;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强;“动+趋1+宾+趋2”的语义及结构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史继林;一种少有人提及的省略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马琳;陈丛梅;;《汉英奥林匹克词典》的词目确立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阚道宏;吴文虎;;句法知识在语音输入系统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语言识别学术报告与展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程艳;日语被动态汉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58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58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b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