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动态助词

发布时间:2018-08-02 19:56
【摘要】:《董解元西厢记》口语化程度较高,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该书动态助词成员较多,经考察得知有"却"、"了"、"着"、"过"、"将"、"取"、"得"、"破"、"当"等9个,其中"了"、"着"的使用频率最高。动态助词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助词小类,主要与动作相联系,一般都跟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持续、实现和完成等情态。其产生,取代了古汉语中某些语法结构和某些词汇的功能,使表达更清楚明白,手段更精密准确,体现了汉语语法的进步。《董西厢》中动态助词之间的混用情况较为普遍,其出现格式主要为"动+助"、"动+助+宾"。
[Abstract]:"Dong Jie Yuan Xixiang" is an important language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It is a very important corpus in modern Chinese research. There are many dynamic auxiliary words in this book. After investigation, we know that there are "but", "", "" "," "to", "take" "," get "," break "," when "and so on 9, of which the" the "and" the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In general, ac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verb,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verb, expressing the modality of action, continuity, realization and completion. It is produced and replaced the functions of som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and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making the expression clearer and clearer, more precise and accurate, and reflecting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grammar. Generally speaking, the format is mainly "move + help", "move + help + gues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叶建军;;疑问副词“还”溯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何继军;;《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何继军;;《祖堂集》“这(者)+连带成分”之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张家合;;元刊杂剧的疑问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陶智;刘胜;;论古汉语中反身代词的转指用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张柏青;“二十四韵”语境别义──《二十四诗品》作者补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瑞明;;从泛义动词论“取”并非动态助词[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景美;;河北元氏方言动态助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3 蒋媛媛;;“A着”句式在甘南方言中的用法特点[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于立昌;李申;;黎锦熙《中国近代语研究法》对近代汉语研究的贡献[J];武陵学刊;2011年04期

5 童亚飞;;对盐城方言中动态助词的分析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1年22期

6 广丽媛;;试论日韩留学生习得“着”的偏误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7 丁丽静;;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了”字的再次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8 赵庆燕;;昭通方言动态助词“倒”和“起”[J];大舞台;2011年08期

9 李泉;;深切怀念胡明扬先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10 游红明;;韩国学生动词词组习得偏误分析之一——动词本身的偏误——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绍华;;对动态助词“了”的再认识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晓丽;陈小荷;陈锋;钱小飞;;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自动生成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唐厚广;;语言与逻辑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姚旭晨;马建强;;几个汉语典型语言现象的范畴语法分析[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强;赵仑;杨亦鸣;;汉语语境和句法自动加工的电生理学证据[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燕;;英语进行体的表意功能及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9 彭思祥;;汉语存在句的英、日翻译对比[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宗丽;长阳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郑Y靛,

本文编号:2160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60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8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