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
[Abstract]:Polysemy refers to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word item has multiple related meanings. The emergence of new meanings is not random or blind, but the result of diachronic changes of language in which human cognition takes part. Therefore, the study of polysemy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can clearly reveal the root and nature of polysemy. The new meaning takes the basic meaning as the core, arranges according to the radiation type or the chain type, forms a word item meaning archetypal category. People always use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inking to give the new meaning to the existing word items, so that the polysemy of a word shows obvious cognitive motiv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
2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生;宋成方;;一词多义现象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刘桂伟;;多义词词义理据性的认知解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3期
3 桂起权,李继堂;从门捷列夫周期律到量子理论——科学哲学案例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1期
4 韩永进;技术的符号意义问题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4期
5 黄会健;隐喻的认知探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6 周启强;白解红;;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7 杜英;对于1949年前后上海的想像与叙述——以90年代的上海创作为例[J];文艺争鸣;2005年02期
8 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年01期
9 李醒民;论科学的精神功能[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范守义;理论构建与论文写作——关于翻译研究的Meta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莉;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D];山西大学;2005年
2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3 马理;传媒的双刃[D];四川大学;2006年
4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王涛;朝向善: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谢艳明;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D];河南大学;2007年
8 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马晓俊;科学实验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洁;In和Out语义转移及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卫国;二十世纪德、苏、美三国来自政治层面的反科学行为分析[D];广西大学;2005年
3 柴晶;同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心灵观念的当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江慧珠;赵献可命门学说的学术成就及其应用价值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黄睿;广告中的隐喻[D];河北大学;2006年
7 张建伟;二十世纪价值观念对英汉新词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语言说”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姜增红;概念整合中的个性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丽琴;苏佩斯的“概率经验主义”探析[D];山西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寅;象似说与任意说的哲学基础与辩证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4 王寅;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李敦东;;认知视域下的一词多义现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段世齐;杨彬;;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曹同峰;;原型范畴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10期
4 徐琳琳;;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及其对词汇习得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0年35期
5 王梅洁;;从认知角度浅析“头”的一词多义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2期
6 朱厚敏;;原型理论理解一词多义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1期
7 纪国泰;“一词多义”说应当取消吗?[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8 郭玉莲;林美云;;从语言象似性看一词多义现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陈云;;一词多义现象的非范畴化阐释[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思思;许之所;;基于原型理论对“打”字的语义阐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明;;谈言语交际主体的认知活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彭金祥;;类推的认知语言学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刘伊俐;;从关联理论看书面语篇中的语境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淑静;;幂姆:文化的守望者——幂姆的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亚南;;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探讨[A];识字教育科学化教学汇粹——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文献之三[C];2006年
7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王峥;;简洁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9 曹汀;;CS1之争:谁与争锋?——浅谈交替传译是否易于同声传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光庆;;隐喻: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机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颖鑫;关注东北方言[N];吉林日报;2005年
2 钱冠连 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修辞学路向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吴炳章;交际博弈论[D];河南大学;2009年
3 胡凌鹊;交替传译中笔记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哈申格日乐;现代蒙古语常用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梦;矛盾修饰法的认知语用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2 郭欣;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温宗林;一词多义语用充实现象的关联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陆菲;建筑在“框架”理论上的翻译过程模型[D];外交学院;2003年
6 李爱萍;隐喻对天气词汇语义扩展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林晶晶;语用充实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谢巧;一词多义语用充实问题的关联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黄闽芳;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及其启示[D];华侨大学;2008年
10 陈莉莉;交往理性与文学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73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7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