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和接受学
[Abstract]:Mr. Chen Yinke (1933), a historian and thinker, pointed out that "the person who is truly capable of creating his own ideas must, on the one hand, absorb the doctrine imported into the world and, on the other, not forget the status of his own n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narration, the "reception theory", which originated in Germany more than 40 years ago,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with a trend of popularity, while Chinese linguistics is basically in the state of "turning a blind eye". In this paper, we explain and give full play to "accepted Learning", and call on Chinese linguists to accept "reception Learning". If this is the case,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
【分类号】:H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民权;万光泰古音学述评[J];古汉语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4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白丽云;;试析全球化形势下中西文论现代转换之可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张琳琳;;从开放到简约:唐宋服饰文化的变易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7 查明昊;;唐五代宫廷诗僧群体诗风的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陈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的新尝试——《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刘以焕;赓扬“四堂”又一“堂”——甲骨学五氏同“堂”——兼谈古文字的破译与释读[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10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束锡红;;伯希和与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考论[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3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4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2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银银;论欧阳修词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兴爱;《诗经·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钰W,
本文编号:2178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78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