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代词“怎么”的语义扩展过程
[Abstract]:The semantics of "how" extends from prototype semantics to sub-edge semantics and edge semantics. In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expansion, "how" first loses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doubt, from concrete reference to abstract reference, and then further expands, "how"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w"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fade out, expand out negation, sigh, Subjective semantics such as modal words. " Concrete anaphora-abstract anaphora-no anaphora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re are fewer and fewer objective elements, more and more subjective factors. Like the categorization of natural species, the semantic expansion of "how" is caused by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cognitive fiel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gnitive state and the cognitive degree of the subject in a specific context, and is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he sub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2 郭继懋;“怎么”的语法意义及“方式”“原因”和“情状”的关系[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3 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燕玲;现代汉语小句内疑问代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华;;英汉附加问句在会话中的传信功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刘翠;古汉语“不”的一类特殊用法——兼与《经传释词》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国炎;;布依语比较句的结构类型[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穆瑞锋;汉英被动结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炯;;再论疑问形式的子句作宾语——答台湾师范大学汤廷池教授[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2 张杰;;英语多元wh-问句句法和语用制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熊仲儒;“呢”在疑问句中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张杰;英语多元wh-问句的语用功能制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昌梅香;祝晓宏;;“怎么X怎么Y”的句式语义及其语法化[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6 陶伏平;“谁”非疑问用法分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邱莉芹,邓根芹,顾元华;浅谈“哪里”的否定用法[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8 李书同;由“什么”一词的否定作用引发的思考[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 宁春岩;简述美国当代理论语言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J];国外语言学;1996年01期
10 何刚;疑问句的语言学解释——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2 玛琳娜·吉布拉泽;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文卫平;英汉驴子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来德强;“哪儿”的非疑问用法[D];河南大学;2001年
2 李敏;“谁”的非疑问用法[D];河南大学;2001年
3 鹿钦佞;疑问代词“什么”非疑问用法的历时考察[D];延边大学;2005年
4 肖任飞;非疑问用法的“什么”及其相关格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丽花;;原型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9期
2 郭骥;;对《左传》“而”连接的连动式的范畴化探讨[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3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李翼;;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语文学刊;2009年11期
5 陈家旭,秦蕾;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陈宏俊;浅谈隐喻和范畴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郑丽;;试论词类问题中的“活用”和“兼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8 郑银芳;;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20期
9 王晓敏;伍艳;;“化”缀词语义范畴化过程[J];语文学刊;2010年03期
10 官科;;语言性别歧视的认知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锋;;范畴化与词汇空缺汉英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王宇弘;;“家族相似”与范畴的本质——论“家族相似说”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的哲学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崔江宁;;儿童范畴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三岁儿童的个案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董成如;;临时专门性概念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文斌;;汉英“一量多物”的认知索解[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克彬;李芳;刘磊;韩颖;;基于特征选择和语义扩展的词序列核函数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操凤玲;;合成空间理论对范畴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石锋 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从卡片之学到数据之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钊;汉语婴幼儿语法范畴的最初习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作功;语义级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史成周;汉语叙事性语篇和描述性语篇中的信息包装[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杰;论隐喻范畴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鲁涛;认知范畴化与儿童名词语义习得[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姜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类典型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张爱珍;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杜艳;现代汉语平面类量词的认知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6 宋芸;认知视角下英汉Soft/“软”的语义扩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温凌云;从概念隐喻观文化价值观模式[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宋冬冬;元语言否定的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卓君;汉语新义词语义扩展的认知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78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17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