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视角下新兴颜色词的多维描写与调查分析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merging color word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of all, from the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semantic, context and language, physics, culture, psychology and other four aspec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new color word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olor words, then uses questionnaire as an auxiliary means to demonstrat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exp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of new color word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urvival ability of new color word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9BYY053)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SKX201025) 2008年度四川大学社科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晶;;手机颜色词的类型特征及语用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王颜芳;颜色的心理效应[J];商业研究;1999年08期
3 吉益民;;三音节手机颜色词面面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刘慧;;广告语体“随机造词”现象及其动因探析——以广告语体中的写意型三音节颜色词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邱莉芹;;现代汉语新兴颜色词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宗廷虎;试论广告语体的风格特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8 冯广艺;互动:修辞的运作方式[J];修辞学习;1999年04期
9 刘峰;主观化、新颖化、形象化:手机颜色命名的特点[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10 滕荔;;广告中新兴色彩词的衍生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8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韩云波;;论大陆新武侠的文化先进性[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申仁洪;;论中世纪基督教课程理念的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飞;;试论实物色彩词及其形成理据[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2 张德福;颜色词研究初探[J];常州师专学报(社科版);2002年05期
3 于逢春;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05期
4 吉益民;;三音节手机颜色词面面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李兵;浅探颜色词的构成及使用[J];淮阴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6 石毓智;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J];汉语学习;1990年03期
7 叶军;谈色彩词中的特殊成员:物色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9 宗廷虎;试论广告语体的风格特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10 郑远汉;漫谈修辞研究的兴衰与前景[J];修辞学习;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维鼎;歧义的心理认知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02期
2 王成晶;;手机颜色词的类型特征及语用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杨万鹏;;论译者心中的翻译单位[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2期
4 杨运庚;郭芹纳;;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心理认知、思维模式底蕴——以《段注》词义引申规律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3期
5 李如龙;;论汉语的单音词[J];语文研究;2009年02期
6 马梦玲;;西宁方言中与语序有关的附置词及其类型学特点[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王嗣海;;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认知因素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期
8 刘永华;;先秦汉语的体表达及其类型特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7期
9 王奥玲;;谈审美心理认知在广告中的运用[J];大家;2011年09期
10 丁健纯;;汉字修辞形式的象似性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俊丽;;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of Sad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刘敏;;认知语言心理学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张军;;藏缅语系词判断句的类型特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5 刘善涛;李敏;;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共性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何民捷;中国有130种语言[N];人民日报;2008年
2 龚敏;C 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污染[N];保定日报;2006年
3 李钊;就这样随风飘散[N];科技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曹新玲;古典语言研究像拼图游戏一样有意思[N];新疆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宏军;基于双向优选论的多维视角话语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逯玉荣;投入量假设的实证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2 王辉;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论译者主体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任荣荣;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4 王琛琛;中英文股市报道中隐喻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马梦玲;西宁方言SOV句式类型学特点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赖良涛;从社会和心理双重角度对语篇连贯和衔接的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宋美华;认知交际性异化模式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安娜;沉默之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蒋宁;“上/下”动宾结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02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0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