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及数量词的功能

发布时间:2018-08-28 19:07
【摘要】:代动词"来"不仅可以带名词性宾语,而且还可以带动词性宾语;在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中,宾语对数量词有强制性要求,不论是名词性宾语还是动词性宾语,宾语中一般要有数量词或量词,甚至用数量词直接代替宾语;数量词有使宾语有界化、指称化及标记焦点等功能,同时其标量功能弱化。
[Abstract]:The verb "come" can not only bring the noun object, but also the part of speech object. In the object phrase composed of the substitute verb "come", the object has a mandatory requirement for the quantitive word, whether it is the noun object or the verb object. In the object, the quantifier or quantifier is usually used, and even the quantifier is used to replace the object directly. The quantifier has the functions of bounded, referential and marked focus, and its scalar function is weakened.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趋向动词的产生、分化、发展及其语法化过程研究”(2002BYY003)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语言研究所”资助项目(SJ070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文,申敬善;试论“来”的替代条件[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2 陈昌来;论成事及其相关动词[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田化冰;关于可能补语的教学[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8 王媛;;从“方向”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分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肖霞;;对连续话语中一些结构轻音音节的声学特性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2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译义系统结构初探[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绂;;浅析日本学生学习助动词的难点与误区[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周守晋;;“连……也/都……”格式补议[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山田留里子;;“动+起来”和“动+了+起来”——汉日互译中的一些对照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戴晓雪;;超音段成分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傅鸿础;;中文词汇教学再议[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苏乔;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李小芳;临县三交话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陈烁;《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研究——从《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看《儿女英雄传》中状态词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8 曾小红;论“V上/下”[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10 徐秀芬;名动组合的偏正结构的多维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年01期

2 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3 王鸿滨;“除”字句溯源[J];语言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锦隆;陈晨;赵冀;;谈“一点”[J];学周刊;2011年12期

2 沈婷;;新疆口语方言中“子”尾词缀探析[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3 李文山;;焦点敏感副词与“了2”同现的语义条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4 尹燕飞;;再议扬州方言数量短语后的助词“头”[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5 张莹;夏维;;《快嘴李翠莲记》“得”字用法浅析及特征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6 范凤菁;;濮阳方言的人称代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童亚飞;;对盐城方言中动态助词的分析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1年22期

8 曲建华;;关于汉语动量词的借用与兼类问题的一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9 阿布都热合曼·库尔班;胡开兰;;现代维吾尔语里的偏正词组及其在句中的作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海银花;那顺乌日图;;《蒙古语语法信息词典量词分库》的建设[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董琳;;唐诗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肖霞;;连续话语中不送气塞音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郭锐;;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问题[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6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朱文献;复指短语的构成方式[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海洋;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许剑宇;《佛本行集经》定中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之;秦汉简帛方剂文献数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玲荣;张家山汉简数量词与称数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金春梅;汉朝数量词表达方式及其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苏云鹃;关于汉语限定词“各”及相关问题的讨论[D];湖南大学;2007年

6 陈睿;代动词“来”的使用条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金莲;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杨超;与代词、数量词及虚词相关的兼类分歧词考察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蒋宁;“上/下”动宾结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夏;代动词“来”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10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10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c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