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气助词“了”的主观性
[Abstract]:Subjectivity is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th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graphic meaning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y. From the aspect of ideographic meaning, it can not only express the objec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change of events, but also express many subjective contents, such as knowledge evaluation, determination request, feeling and so on. From a func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use of "er" reflect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treatment of meaning, that is to say, the general meaning is placed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a variable "axis", and thu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minence, variation, association and so on. " The functions of sentence formation and text are not isolated functions,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bjectivity of its expressive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语气助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09CYY033)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M.van den Berg;Wu Guo;杨素英;黄月圆;;《汉语语气词“了”:汉语的语篇构造和语用标记》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2 张黎;界变"论——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J];汉语学习;2003年01期
3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4 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5 金立鑫;试论“了”的时体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1期
6 石毓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迅;“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的多角度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张梦茹;;“S了”的时体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仝国斌;;高校语言学专题课程设计思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李学军;试论“程度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语义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王丽欣;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与俄语动词体的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8 刘文欣;“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9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10 李文莉;“上下结构”的隐喻点分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海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管用、精当、易学”——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了”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认知考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严辰松;;英汉语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8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孙峗;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万智慧;“曾经”与“已经”的对比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艳华;《型世言》范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春红;汉语中动句的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晓琳;低限定类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究;1998年04期
2 胡明扬;语法意义和语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影响[J];汉语学习;1992年01期
3 金立鑫;现代汉语"了"研究中"语义第一动力"的局限[J];汉语学习;1999年05期
4 望月圭子;汉语里的“完成体”[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5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2期
6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1期
7 刘勋宁;;答友人——关于语法分析的几个原则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3期
8 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9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定京;哈萨克语限制和否定语气助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曹炜;《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杨年保;略论语气助词与语气词的分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刘乃仲;万雅立;;南昌方言中独特的语气助词[J];现代交际;2011年05期
5 方小勇;语气助词在英译汉中的补偿功能[J];镇江高专学报;2005年02期
6 高少敏;;日语中的语气助词种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11期
7 唐菁;;浅析语气助词“了2”的语法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向莉;关于“语气词”和“语气助词”──兼谈“的”、“了”的类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李红菱;刘超;;英汉翻译中的点睛之笔—汉语语气助词的补偿作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蒋新桃;;“と思う”前的语气助词[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忠新;彭华;;主观性失眠的研究进展[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4 高成建;;“不成”的语法化研究综观[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栾毅;姜群;徐琴美;;音高和语气助词影响儿童早期言语偏好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郭小武;;象声词、语气词的声调问题[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冯永丽;张棣;谢育波;马春波;;养生与中国文化主观性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李洁;;英语IF条件句主观化模式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N];期货日报;2004年
2 王雪漫;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四要[N];中华新闻报;2006年
3 英 译;伟哥引起的主观性视异常[N];医药经济报;2001年
4 戴家干;让高考阅卷科学公正[N];人民日报;2006年
5 李瑞;好新闻要把握好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李斌;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N];期货日报;2003年
7 雅昌;老照片藏品成“原始股”[N];江苏科技报;2008年
8 刘新于 飞魏峰;战役要素:日渐增强的“主观性”[N];中国国防报;2005年
9 焦洪昌;如何应对宪法部分的主观性试题[N];检察日报;2006年
10 李霞;昔日异数,今成先驱矣![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小燕;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2年
2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邹治;法律漏洞的认定与填补[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南成玉;韩国语和英语的时、体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军红;指示语:心理空间与主观性[D];河南大学;2006年
2 柳杨;虚拟语气的主观性[D];西南大学;2008年
3 伍倩;英语时态主观性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D];西南大学;2008年
4 封海燕;英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及认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朱义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7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曲云英;《绿山墙的安妮》的浪漫主义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俊玲;程度副词的主观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11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1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