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共性”与“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和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一
[Abstract]:Is the similarity or similarity between human natural languages "the similarity among family members" in the sense of Wittgenstein, or is it Chomsky's "absolute commonality common to man, prior to experience, to the individual, without distinction"? Although the family members are similar in one way or another, they do not have a common denominator. We can assume that there are innate language organs,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can clearly describe them. All our language theories are just an explanation of related linguistic phenomena. A rope is not because it has a line, but because it is tangled and intertwined.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编号:08SJB7400006) 江苏省2008年青蓝工程资助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0YJA740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龚放;认知语法的特点及与生成语法之比较[J];外语学刊;2001年04期
2 王广成;从约束原则看生成语法对自然语言的共性研究——Chomsky的句法自立说评析[J];外语学刊;2002年03期
3 李洪儒;;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4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5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语用蕴涵[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6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7 宁春!岩410081长沙;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8 石定栩;;生成转换语法的理论基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陈嘉映;;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J];现代哲学;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杰;;英语多元wh-问句句法和语用制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姚小烈;;关于“NP的VP”结构中心语问题的一点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南潮;英汉语SOV结构的推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林莉兰;;奥斯汀言语行为二分说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琪;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的共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邱春安;;生成语法的生物语言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6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8 彭建武;;连通主义和认知语言学的对比研究[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9 陶友公;;“に+ぁり=なり”“で+ぁる=でぁる”与“で+いる”[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10 张汉生;;对意义问题研究的一个历史考察[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倪慧红;母语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林合;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魏博辉;语言·哲学·哲学语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3 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石定栩;Chomsky句法理论的最新动向[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5 龚放;认知语法的特点及与生成语法之比较[J];外语学刊;2001年04期
6 王广成;从约束原则看生成语法对自然语言的共性研究——Chomsky的句法自立说评析[J];外语学刊;2002年03期
7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8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生活形式观[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9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10 冯光武;;自然语言的规约含义探索[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芳;;乔姆斯基与洪堡特语言学思想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2 段佳音;;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内在论”立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7期
3 王二霞;;语言共性——其研究的理据、现状与前景[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程工;语言共性的心理学和生理学证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5 刘丽;;从标记理论角度对母语迁移现象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9期
6 刘悦明;曹迎春;;从语言全息角度看语言的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2008年01期
7 王静;;生成语法中的语言共性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3期
8 曹道根;;内在主义“语用”观简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9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为民;;维特根斯坦的负事实观[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4 丁兴华;童剑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之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徐为民;;维特根斯坦论原初命题的一种推理形式[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6 徐为民;;从否定命题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7 钱伟量;;维特根斯坦与技术的后现代策略[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张桂权;;维特根斯坦与宗教[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李磊;楼巍;;维特根斯坦建筑活动的哲学考察[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 周保松;左右为难的乔姆斯基[N];南方周末;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昊 实习生 廖灵艳;“最具影响力”大师乔姆斯基首度访华[N];北京日报;2010年
3 [美]诺姆·乔姆斯基 叶晓娴/编译;乔姆斯基:21世纪,人权仍是一曲走调的哀歌?[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杲文川;《维特根斯坦全集》出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萨曼莎·帕沃/文 王萱/编译;要霸权还是要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韩林合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维特根斯坦的“哥白尼式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周濂;“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N];东方早报;2011年
8 江怡(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谁能读懂维特根斯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早报记者 鲍志恒;“上合组织对美国产生强大影响”[N];东方早报;2010年
10 高山杉;“大多数当时与会的人都不懂其所以然”[N];南方周末;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楼巍;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胡朋志;理性主义的复兴[D];浙江大学;2012年
5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徐燕杭;从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常化的反思活动[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杜世洪;脉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宇光;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殷杰;哲学对话的新平台[D];山西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居飞;维特根斯坦的语法命题学说[D];四川大学;2004年
2 俞建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语言共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苏晓丹;乔姆斯基的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曹峰瑞;维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学哲学中的概念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5 吕明;维特根斯坦的求真之路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0年
6 章澹;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和“无差别原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梅杰吉;哲学是反对语言诱惑理智的一场战斗[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章兰芳;维特根斯坦对本质主义美学的批判[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倩;罪与生活: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宗教之维[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19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19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