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用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指示语
[Abstract]:Since its emergence, marker theor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language research. 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 usage of first person deixi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we can not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 unmarked usage under the cloak of different language forms, but also analyze the specific usage of the first person deixi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Moreover, it can also explore the different pragmatic efficacy of language forms in different languages-marked usage, which is helpful to avoi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rror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0A085]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09XGG24]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李奕华;略论模糊性语言的交际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娅琳;会话含义与听力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田岩,赵艳红;语用预设(英文)[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飞凤;;英汉代词系统社交指示功能的语用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林祈;;话轮分析——推销员与潜在顾客的交流对销售结果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余维;;时间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8 余维;;话语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与应用[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马文;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欣;论指示语的“主观性”[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2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鹿荣;关于赵树理小说称谓语的几个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5 郑国龙;[D];苏州大学;2001年
6 温金海;论H.P.Grice的“会话含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刘珍;英语科技文章中模糊限制语的中介语视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傅梦媛;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甘琼;从《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看语境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汪文格;矛盾修辞中的对立与统一及其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达;;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语用分析[J];现代交际;2009年09期
2 杨阿朋;赵雪爱;;第一人称复数指称对象的模糊性及其在语篇中的多重人际意义[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3 张晓华;;汉、日、英人称指示语语用异同研究[J];考试周刊;2007年36期
4 潘福刚;;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陈红波;薛自英;张玉娟;;心理距离影响下的人称指示借用现象[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燕莉;;人称指示语先用与反先用现象的影响因素[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年Z1期
7 杨丽;;论英汉人称指示语中的“反先用”现象[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8 王欣;;人称指示语在动态语境中的顺应性解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林斌;;人称指示语的认同功能[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孙飞凤;;英汉人称代词社交指示功能的语用对比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杰;英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2 葛海宣;人称指示语映射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光;俄汉人称指示语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董f,
本文编号:2229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2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