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概念语法隐喻的认知视角

发布时间:2018-10-07 17:32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同属功能主义阵营,在隐喻这个涉及对经验世界的认知识解和语言体现或表征的问题上虽然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和侧重点,但总的说来,后者的理论和成果是对前者的研究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概念语法隐喻主要关注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隐喻"内涵,认知隐喻理论则从思维或者识解方式这个层面就各自关注的隐喻现象提供了统一的解释,并指出概念语法隐喻现象很多都是后者的实体隐喻促成的。关于名物化,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该现象及其扩展意义的潜势,而认知语言学则从范畴原型和突显的视角,得出名词的范畴原型是物体,所侧重的是事物,为名物化现象提供了认知基础或者是本体论的认识和依据。最后,关于主语的选择,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语法识解观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过程小句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的非常规(隐喻式)使用提供了认知解释:主语的选择是焦点突显问题;或者从更广的意义上说,不同的小句结构侧重的是识解的经验现象中不同的部分或者关系。
[Abstract]:Both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long to the functionalist camp. Metaphor, which involves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and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r representation of the experiential world, has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emphases, but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not the same. The theory and achievement of the latter is a useful and necessary supplement to the former research. Concep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grammar" and "metaphor" of consistency and metaphor, while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provides a unified explanation of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a concerned by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or understanding.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many of the concep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s are caused by the latter's substantive metaphors. On nominalizatio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of this phenomenon and its extended meaning, while cognitive lingu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egory archetype and prominence, concludes that the category prototype of nouns is an object and the emphasis is on things. It provides cognitive basis or ontological basis for nominalization. Finally, with regard to the choice of subject, the cognitive 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participant in transitive process clause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unconventional (metaphorical) use of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provides a cognitive explanation: the choice of subject is the focus of salience, or, in a broader sense, Different clause structures focus on different parts or relationships in the empirical phenomenon of interpret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柴同文;;英语存在句“there-be”结构隐喻的认知-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年05期

2 张辉;江龙;;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3 金娜娜,陈自力;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4 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5 张德禄;赵静;;论语法概念隐喻中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形似性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珍;;英语广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分析——以一则广播稿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陈宏;;专门用途英语核心情态动词实证研究——以法律语篇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陆彦;;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转换——《曾达的囚徒》英译汉浅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丁素萍;白云超;;从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人际主位功能看不同学科的语言特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任长普;张竹莉;周美才;;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冯浩;刘宇慧;;认知型情态的人际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李灵哲;;试析语篇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宋加高;潘子正;;《锦瑟》两种英译文本的概念功能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琚长珍;;汉语社论语篇的主位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郭福霞;;主位推进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邱姣;;态度系统视角下《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陈治安;周忠杰;;词典封面广告语篇研究:一种评价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苏妮娜;;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情态手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郑建萍;;从系统功能语法看布什每周电台演讲主位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国华;国际商务信函的语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娜;政治演讲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潘志娟;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卖花女》中人物语言的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磊;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在专业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马春芬;《茶馆》两个英译本的语域等效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董欣蓉;中美领导人就气候话题讲话中情态责任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张琪;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古诗饮酒五不同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刘毅;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潇;语域理论与电影片名互译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的功能特征与风格特征[J];辞书研究;2004年05期

2 柴同文;;隐喻存在句及其生成机制[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3 胡壮麟!100871;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4 朱永生!200433,严世清!215006;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5 洪艳青,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6 朱永生;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柴同文;;存在句中的概念隐喻——基于SFG及物性新模式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素娟;关于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问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周毛草;;安多藏语玛曲话动词的名物化[J];民族语文;2006年05期

3 冉红平,梁红艳;对一封致歉信的批评性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李荣刚;对“词类活用”说的再认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余新兵;;名物化及其对语篇翻译的启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熊仲儒;零成分与汉语“名物化”问题[J];现代外语;2001年03期

7 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中的名物化结构[J];汉语学习;2007年01期

8 雷蔚茵;;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9 张芬香;;手机短信幽默的关联——识解探究[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10 潘海华;陆烁;;从“他的老师当得好”看句法中重新分析的必要性[J];语言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健坤;;从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的视角对概念隐语的探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认知视角对语篇语域的设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唐青叶;;详略度、精密度与经验识解[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牛保义;;综合扫描和序列扫描——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认知方式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莫彭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王文斌;;汉英“一量多物”的认知索解[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龙从军;江荻;;现代藏语带助动词的谓语组块及其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迎旭;汉英错位修饰现象语法隐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3 徐东辉;加克“语言转化”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姜莉芳;阿美语偏正短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翁海桂;心理扫描与汉语动词名物化现象[D];郑州大学;2012年

2 王春湘;基于兰盖克识解理论的“花园幽径现象”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冰;层级反义关系的动态认知识解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朱翠玉;对新疆7·5事件意义识解和构建的视角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紫s,

本文编号:2255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55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1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