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补争动”及其解决途径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al phenomenon of "object and complement contention" in Chinese and several common ways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in Chinese: "Ba / Bei" sentence, reverb sentence, topic sentence and complement moving forward as adverbial. These pathways are seemingly irrelevant, but they all share the same deep-seated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ase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ir common generating mechanism-noun phrases get case positions in different way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项目“现代汉语标记性构成研究”(11YJC740135) 北京市教委项目“构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固定格式教学研究”(SM201210028012)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黄月圆;;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J];中国语文;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英语多元wh-问句句法和语用制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姚小烈;;关于“NP的VP”结构中心语问题的一点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南潮;英汉语SOV结构的推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张琪;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的共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邱春安;;生成语法的生物语言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马亚娜;;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何丽萍;;《生成语法研究》评介——真理的不懈追求,语言本质的真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郭中;易美珍;;篇章语序的认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倪慧红;母语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胡砚文;汉英句子结构对比:“话题说明”与“主谓宾”[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马淋淋;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O’+T”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雷雷;语言线性视野:言语交际中的时间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艳霞;首话题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馥良;现代汉语时间指示语构成及功能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段舟杨;两岸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之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试论重动句的功能[J];语言研究;2002年01期
2 孙红玲;赵金铭;;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1期
3 刘雪芹;重动句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刘雪芹;重动句的类别[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林达青,元传军;重动句语用功能研究综述[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6 赵新;重动句的结构和语义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吕映;汉语重动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9 肖奚强,张静;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综述[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聂仁发;重动句的语篇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定欧;;汉语动词词汇语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刘晓林;特殊句式的作格阐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迎宝;汉语中介语篇章宏观信息结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雪花;重动句的制约因素和典型性特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卢伟;重动句使用的不平衡性和语用规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肖蓉;汉语重动结构的最简方案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姜丹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9年
5 伊少波;汉语话题句习得情况考察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贺忠华;重动句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李亚男;现代汉语“述·结·宾”结构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8 李强;古今汉语话题句之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张静;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梨花;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现代汉语重动句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82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8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