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语境与翻译——以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为例
[Abstract]:Transl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is loca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ranslator on translatio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irst of all,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is also restrict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ranslator. Secondly,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also restricted by the translator'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aking the selec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modern time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n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9BWW013)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10B705)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WLH35)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月如;;论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选材的嬗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孙会军;孙致礼;;改革开放后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界的一场风波[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刘小燕;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5 吴琳;历史的选择——谈鲁迅的“直译”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程汝康,熊德米;法律语言翻译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夏子;解构与颠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轨迹[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凯军;;从翻译界现状看我国翻译研究的不成流派[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田湘映;宗教文本翻译的社会文化影响及其翻译理论之比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张继文;论鲁迅翻译理论的历史地位[J];昌潍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Martha P.Y.CHEUNG;;Ji(寄),Xiang(象),Didi(狄棶),Yi(译)—A Study of Four Key Terms in Ancient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A];跨学科翻译研究——国际译联第4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之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3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7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8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9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莹莹;[D];郑州大学;2000年
2 连幼平;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及实践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1894—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陈延兵;译者在处理文化类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4 范静;应用文体常用体裁的汉英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5 李建红;奈达理论和旅游资料英语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6 彭春华;晚清政治法律著作汉译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7 杜衡;清末图书出版新格局的形成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1年
8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9 韩习武;机器翻译中语义因素的理论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程漫春;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兼对《飘》中译本的过程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英;;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古诗英译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霍芳芳;;《罗生门》四种译本比较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谢丹丹;;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4 马春峰;;归化与异化:《苔丝》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J];华章;2011年23期
5 白晶;;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杨译本中的体现[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6 覃芳芳;;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冯琰;;从目的论透视张经浩译《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中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吴静;;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孙茜;孙宁宁;;从翻译伦理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夏洛的网》个案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贝;;目的论关照下的《达·芬奇密码》中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志光;;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分析[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宝锋;;辜鸿铭的读者意识浅析——以辜氏《论语》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7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不同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2 刘扬;青年学者的“中年写作”[N];中国文化报;2002年
3 雷达;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何总难出现[N];文汇报;2011年
4 赵学勇;“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化建设[N];陕西日报;2011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6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费玉英;小宝西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九茹;梁译莎士比亚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李小静;译者主体性分析及其在《理智与情感》译本中的体现[D];东华大学;2009年
3 程令花;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D];山东大学;2010年
4 黄志冰;功能目的论在电影翻译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林;Daddy-Long-Legs两中译本不同译者声音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董晶晶;论译者文化身份对葛浩文翻译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7 钱宏;[D];安徽大学;2003年
8 罗伟;从《红楼梦》及两译本看言语幽默与会话含义[D];南华大学;2008年
9 陈浩;英汉文学翻译策略的历时性研究—也论归化与异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李震红;翻译策略与“翻译过程总括模式”——译著《黑奴吁天录》的个案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95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29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