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动宾间“的”的语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6 13:36
【摘要】:本文主要以汉语动宾间“的”为案例,从描写和解释的角度探讨“的”的性质归属以及“的”句时体、时制的来源。 “的”句中,“的”既可以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末。“V的O”句式在整个时制系统中,既有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情况,也有表未来发生的事情的例子。在类似于“我是昨天看的书”中,“的”句有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时间义,再加上过去时易生成形态标记,“的”容易被认为承担了“过去”的时间义,使其看起来像动态助词;“的”位于动宾之间,使其看起来是附着于动词之后,像词尾,,像结构助词;语气词的典型位置是句尾,使得句中“的”看起来不像语气词,但是经过描写发现语气词也可以位于句中甚至动词之后,并且在“我是昨天看的书”中,由于话题化的操作使得“的”位于句中。 本文依据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认为“的”句可看作由过去时构式([-ed])、完成体构式([have-en])组成,因而“的”句的时态构式会具有时间意义。“的”的的时制、时体意义来源可以归结为“的”句所体现的构式的意义,而这些时间意义并不是由“的”来承担的。 另外生成句法理论框架中所证实的语气词“的”范畴选择了具有时间意义的补足语的观点,也证明了“的”不是句式时间意义的承载者。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the origin of the tense and tense of the sentence from the angle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O" sentence of "V" can be located either in the sentence or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In the whole tense system, there are examples of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past and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In a book like "I read yesterday", "the sentence has the meaning of the past time, plus the past tense is easy to generate morphological marks," the "easy to be regarded as" the past "time meaning, so that it looks like a dynamic auxiliary;" "th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verb and object, so that it appears to attach to the verb, like the end of the word, like the structure of the auxiliary word; The typical position of a modal word is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so that the "modal" in the sentence does not look like a modal word, but after the descrip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modal word can also be located after the sentence or even the verb, and in "I read yesterday's book." As a resul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topic, "the" is located in the sentence. According to Goldberg's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sentence" can be regarded as composed of the past tense construction ([- ed]) and the complete aspect construction ([have-en]), so the tense construction of the "sentence" will have temporal significance. The meaning of tense and tens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embodied in the sentence of "Shi", which is not assumed by "Shi". In addition, the category of "mood word", which is confirmed in the framework of syntactic theory, chooses the complement with temporal meaning, and proves that "the" is not the bearer of the temporal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pattern.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银花;;语气词“U&”及其类型学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孙苹;;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3 孙苹;;《雷雨》句中语气词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16期

4 蔡蔚;;汉英语气的对比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5 苏丽红;;玉林话的语气词[J];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6 方有国;;《荀子》“而为”辨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徐红梅;;安徽涡阳话中常见的语气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何淑梅,李玉娟;“НИ”词用法小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赵振兴,顾丹霞;《周易大传》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10 林春雨;;汕头话的常见语气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子瑜;林茂灿;;语气词“maO”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2 张文贞;;枣庄方言语气词“来”的语法化阐释[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杨红华;;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其声学表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邓晓玲;;俄语科技语体中的语气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万丽媛;;南昌(昌东镇)方言句末语气词的构造、音读和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炳海;;吟诵调和演唱曲:楚辞体的两个来源——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和音乐的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朱琳;;泰兴话疑问句语气词及其修辞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肖惠萍;;虚拟世界的传情色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小武;;象声词、语气词的声调问题[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朝文;布依语汉语语气和语气词对比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2 ;细节感动宾客 亲情铸就卓越[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姜雪艳;乐观派[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管学军;团购将启动宾悦市场[N];中国工业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孙万科 王卢莎;从普通市民到古汉语权威[N];辽宁日报;2001年

6 记者 胡长春;250名“川妹子”在雅安招[N];雅安日报;2005年

7 许俏文;小学生不说“啊”“哇”出口成礼[N];广州日报;2003年

8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 通讯员 朱晓琳;南宁酒店业投巨资“补缺”[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卢烈红;面对三千年前的语法[N];光明日报;2004年

10 赵守明 查晓东;为新闻标题诊病开方[N];中华新闻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氏明河;汉越语气词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曹银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变[D];北京大学;2012年

3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8年

6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高海洋;北京话常用词社会分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海英;汉语语气词的对外教学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宋加群;安徽怀远方言的语气词“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启萍;新生语气词“哦”的多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彬安;枫泾方言语气词“嘎”的用法和功能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邢锐;美英学生现代汉语典型语气词习得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张晓峰;先秦常用语气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彦;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8 李岩璞;东北小品演员语言中语气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国欢;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习得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黄荣;日韩留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14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14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8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