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无A无B”格式的历时考察

发布时间:2018-11-06 17:01
【摘要】:本论文以四字格的“无A无B”为研究对象,以其历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主要从句法功能、意义模式、语用特点三个方面展开。文章分绪言、主要内容及结语三大部分。 绪言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方法、语料等。论文的主要部分又分四章: 第一章是对A、B性质的历时考察,我们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认为,从古至今,A、B的性质都是以名词性为主,其次是动词性的,再次是形容词性及其他性质。并且,其名词性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第二章是对“无A无B”格式句法功能的历时考察,通过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语料的分析统计,我们发现:“无A无B”格式的小句功能的强度呈递减趋势;其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功能的强度呈递增趋势;其主语、宾语功能保持低态稳定。我们认为,“无A无B”格式之所以在汉语发展的早期主要担负小句功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四言”文体的影响;二是“无A无B”格式自身的表意完整性。对于其小句功能强度的递减,我们认为是汉语规则的严密化的结果。关于其谓语功能的增强,我们认为,这与汉语句法规则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关系。关于“无A无B”格式的定语、状语、补语功能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与汉语使用者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关系。对于其主语、宾语功能,也做了思考。我们认为,它们有存在的现实需要,同时,由于格式本身的特性,这些功能不会增强。 第三章是对“无A无B”格式意义模式的历时考察,我们经过分析统计,发现其“没有A没有B(没有AB)”模式是递增的;其“不A不B”及“不分(不论)AB”模式是递减的;其他几种模式呈低位稳定状态。我们认为:“没有A没有B(没有AB)”模式递增主要是由两点引起的:一是“无”之“没有”义项使用率的提高;二是语言规则的稳定性。“无”的“没有”这个义项所占比例呈历时递增趋势,这种倾向性的使用会影响到“无A无B”格式的使用。同时,“无A无B”格式产生早期的主要意义模式就是“没有A没有B(没有AB)”。关于“不A不B”及“不分(不论)AB”模式的递减,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无”之“不”义项使用率的降低;二是相关格式的发展。对其他几种意义模式,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第四章是对“无A无B”格式语用方面的考察。首先是对其总体发展情况的考察统计,我们发现此格式有较强的生命力,有不断增长的态势。我们认为有两点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一、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新事物的产生,新观念的表达,新生活形式多样,等等。二、“无A无B”格式自身的优越性。此格式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形式美和抒情优势,也符合人们使用语言的经济性取向。同时,本章还从语体的角度对“无A无B”格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大致的分析,我们认为,“无A无B”格式在口语语体中使用的频率有下降的趋势,其在书面语体中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无”的口语语用的限制;二是书面语体的相对简洁性倾向。 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我们对文章进行了回顾总结,概括提炼了“无A无B”格式研究的主要情况。同时,谈了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平;;关于言语交际中经济原则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龚良玉;文言固定格式浅淡[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3 李以严;;潮汕方言的“无 A 无 B”式词组[J];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金立鑫;语法研究的精密化和主语内涵的嬗变[J];汉语学习;1991年03期

5 李卫中;与“从”字相关的固定格式的考察[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6 郭初建;;吕叔湘的“小句”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4期

7 宗守云;刘志红;;“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马国凡;四字格论[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S2期

9 任瑞麟;古汉语凝固结构和固定格式[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Z1期

10 储泽祥;王文格;;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容书;“无X无Y”格式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曼;现代汉语“无A无B”格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4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14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3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