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出版物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乱象及破解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8-11-11 17:57
【摘要】:在现代出版物中,标点符号无所不在,作用巨大,标点符号用法也被上升到国家标准的层面进行规范。但由于标点符号用法作为国家标准推广时间短、对标点符号存在认知偏差、标点符号用法在制度和行业层面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出版单位受市场冲击漠视标点符号规范以及对标点符号缺乏理论研究等,人们对标点符号的学习、研究与应用远不如对文字那样重视。出版物中标点符号存在种种使用乱象,这势必影响到祖国语言文字使用的纯洁性。针对标点符号使用失范的现象,尝试提出五条破解路径,即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要取得社会认同、制度认同、行业认同、管理认同和理论认同。
[Abstract]:In modern publications, punctuation marks are omnipresent and powerful, and the use of punctuation marks has been raised to the level of national standards. However, due to the short time of popularization of punctuation marks as a national standard, the cognitive deviation of punctuation marks, the lack of operational rules for the use of punctuation marks in the system and industry, Publishing units ignore punctuation standards and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punctuation by market impact. People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punctuation than to characters. The use of punctuation marks in publications is chaotic, which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purity of the us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that punctuation is out of order,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five ways to break it, that is, to obtain social identity, system identity, industry identity, management identity and theoretical identity for the standardized use of punctuation marks.
【作者单位】: 领导科学杂志社;
【分类号】:H1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攀,张勇;标点符号的发生发展与书面化内容和方法的嬗变[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郭攀;有关专名号、浪线书名号规定的得与失[J];语文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洁;;加强互动,保障编校质量,维护图书品牌[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鹏万;简牍帛书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赵健;晚清翻译小说文体新变及其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莉;楚秦汉简标点符号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斌;英语写作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2 郑际根;关于英汉标点符号的差异[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3 樊洪业;中国现代标点符号体系的开端[J];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普;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疑义释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沈涛;;词典中的标点符号[J];辞书研究;1983年04期

3 张涤华;《标点符号词典》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4 苏培成;《标点符号用法》[J];语文建设;2001年09期

5 李逾求;;标点符号也是质量符号 2007年8月上半月版 隽永刀号[J];今古传奇(武侠版上半月版);2007年10期

6 张邓莉;;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标点符号教学的意义与应用[J];考试周刊;2010年40期

7 孙晓燕;;标点符号使用现状及思考[J];江苏教育通讯;2010年04期

8 程养之;关于制定一套新的标点符号的意见[J];语文建设;1986年Z1期

9 高远耀;;书名号间无需再用标点符号[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7期

10 胡双宝;也谈分号的用法和定义[J];语文建设;199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夕佳;;试论宋辽文化融合中的出版物作用[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2 王娟;于洪飞;;价值出版学论纲[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黄道见;刘辉;;论出版物市场细分与创立出版品牌[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4 苏子裕;;明代戏曲出版物之最:江西人编选、出版的剧本[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安苏;;女性期待平等话语权——现今编辑出版物中女性问题调查[A];出版业调查报告——第四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4年

6 马巧红;;独特的福鼎地方书坊——文成堂稽考[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地质力学研究所 公开出版物[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2中英文合订本)[C];1985年

8 郑霄阳;;浅析“三贴近”与优秀医学科普读物的打造[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巢峰;;论出版物效益中的矛盾和正确处理出版物效益中的矛盾[A];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中国编辑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地质力学研究所 出版物[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4中英文合订本)[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曲志红;五部门联手治理有害出版物[N];人民日报;2005年

2 金泽俭;出版物实际公开日的证明[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3 记者 曲志红;我国建立出版物“黑色专档”[N];人民日报;2005年

4 李连杰 李煦;打掉黑出版物窝点10余个[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袁柳;“围剿”三类出版物[N];无锡日报;2007年

6 蔡维藩;呼唤“绿色出版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肖贵洞;通过标点符号,确认近现代文献的赝品[N];中国文物报;2006年

8 记者 王坤宁;北京启动奥运出版物传播工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玉玲;文化走向世界任重道远[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杨燕;《郑和史诗》等3种出版物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武;我国出版物对外贸易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曾庆宾;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应中伟;中国出版企业核心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黄若涛;绘本书的传播功能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5 孙洪军;日本出版产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胡国祥;近代传教士出版研究(1807-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文峰;中国体育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8 赵立涛;中国出版产业集团化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李松;中国书业大卖场组建与运营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10 郭宇春;俄国犹太人研究(18世纪末—1917年)[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素英;网络环境下我国书业出版物产品信息标准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娟;多媒体出版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小明;中国出版物流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张矣韵;体育组织出版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王媛;南京国民政府出版管理研究(192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唐海燕;转型期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构建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苏有军;非法或不良出版物监管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颜璐;“三农”图书出版探析[D];河南大学;2006年

9 杨海刚;出版物中地图类插图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Jo Egil Tobiassen(大鱼);国际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差异[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25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25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