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the Institute of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pointing out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is 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 subjects of study mainly include translation processing model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nslation uni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its acquisition. Translation expertise and translators' cognitive efforts are derived from cognitive science branches such as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in the future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to construct a generally accepted or feasible model of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related elements more reasonably; 2) combining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natural science with the humanistic method of social scienc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the corpus-based method,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play the complementary role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cognitive research. Access to reliable data on cognitive research in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3) intersecting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o a greater extent, and getting more support and nutrition from other disciplines.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年04期
2 邓志辉;;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翻译与认知》评介[J];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周伊;;量词“条”与“根”的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姜海艳;;事物,行为,性质三大词类范畴的同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赵斌;吴志云;;量词“张”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李劲荣;从认知图式看两种表领属关系的主谓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3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10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天翼;王寅;;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J];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3 王克非;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J];外语电化教学;2004年06期
4 钱冠连;向世界贡献出原本没有的东西——外语研究创新略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5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6 仲伟合;王斌华;;口译研究方法论—─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二[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7 杨梅;白楠;;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调查—─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1993-2009)[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8 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9 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新研究范式[J];中国外语;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天英;;翻译研究的本体追求与范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邹姗姗;;口译研究刍议——以《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为蓝本[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司显柱;;论翻译研究范式创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J];中国外语;2011年02期
4 孙宁宁;;主体间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嬗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刘睿;;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看翻译研究诸范式[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6 张义宏;;再论翻译研究主体间性转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7 郭澜;郭韵;;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8 熊兵;;追寻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翻译研究转向:新的范式或观念变革?》评介[J];中国科技翻译;2008年04期
9 罗志高;翻译的符号学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斌;翻译研究概述[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鹏;;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树全;;走动式——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初探[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3 黄涛;;论构建生态技术范式[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方巍;;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6 万静静;;浅谈不同历史时期翻译范式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漆昌柱;;运动员高级认知过程研究的方法范式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郭永玉;;特质、动机和叙事: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整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杜国平;;三值逻辑Sheffer[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莉莉;我市举行纪念范式人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N];闽东日报;2009年
2 白刚 张荣艳;当代社会发展的三大理论范式[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范式”死了[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李怀斌;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与自适应型企业范式[N];经济日报;2003年
5 吕琴;大变局与历史范式[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6 冯之浚 张伟 郭强 徐高田;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范式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2003年
7 ;开创新的范式[N];建筑时报;2003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周俊;信息技术、传播范式和社会行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朱小宁;打破军事学术研究中的“范式”[N];解放军报;2001年
10 王习平;用什么样的教育面对未来[N];山西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2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谢军;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钱纪芳;和合翻译观照下的服装文字语言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高彬;猜测与反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易经;试论翻译学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高峻;基于汶川地震重建的农居建造范式及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梅;翻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伏春宇;翻译过程中意义运作机制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徐岚;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童洪伟;翻译中的语篇顺应[D];南昌大学;2009年
5 罗丹;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从独白到对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穆莉萍;从接受美学和权力话语理论看译者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荣军;论译者的主体性[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庞靖;因特网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工具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王培俭;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易嘉静;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26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26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