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汉语》系列教材中的称谓语研究
[Abstract]:Appel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frequently used word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verbal communication, appellation is usually the first message to be conveyed to each other. Proper appellation can pave the way for the smooth progress of communication, but inappropriate appellation can embarrass the other party and even lead to the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ubject, and the quality of compiling the textbook affects the learning qua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Boya Chinese as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aterial for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new century is more authoritative and more widely used than the previous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times, forms of use and annotation of new words in the series of textbooks of Boya Chinese, the appellation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kinship appellations and social appell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 writing of address langua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ilation of address language in the textbook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Besides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in the part of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appellation, there are two parts: kinship appellation system and social appellation system. In the analysis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it is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aspects: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form of use and annotation of new words. The analysis of social appellations, like the analysis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is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the form of use and the annotation of new words. This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writing of address terms in textbook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a word, appellation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refore, we should constantl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mpilation of address language in textbooks fo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在成;王金平;;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魏清;泰语称谓语中的汉语方言借词[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余贽;;汉英称谓语主要异同浅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沈艳静;;汉语称谓语中蕴含的权势与规约[J];青年文学家;2010年01期
5 杨慧文;;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陈静薇;;汉语日语中称谓语“先生”的用法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刘翠萍;;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08年29期
8 陆亚芳;;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祝西莹;从汉语称谓语看宗法观念对国人思想意识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康月惠;;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关联[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范开泰;由丽萍;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4 陈卓铭;伍丽梅;张秋梅;;汉语Broca失语患者的字词加工研究[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二春;梁洁;;汉语数字式略语英译研究——说“三”道“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丁_g藻;;汉英关系从句不对称中的共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吴志勇;蔡莲红;陶建华;;基于汉语韵律参数的语音基元选取[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泓冰;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3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李炜娜;世界需求拉动汉语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大家都来学汉语[N];科技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陆小青;韩国学生邕城学汉语[N];南宁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黄悦平 通讯员 涂萍 徐春梅 张炎;一群洋学生 韶城学汉语[N];韶关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飞 实习记者 李鹤琳;听外国人用汉语合唱[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记者 冯俊扬 宋洁云;阿孔子学院想办汉语会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苡丹;《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3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魏清(Metcha Sodsongkrit);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9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亮;湘西苗语、土家语与汉语的称谓语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凤梅;《博雅汉语》系列教材中的称谓语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王静;汉语涉“郎”称谓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晓莉;汉语新称谓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余朝国;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桑紫宏;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居设;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2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32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