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理论分析
[Abstract]:In the past 20 years, various cognitive theor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ults.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heori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And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nectionism, competition model, emergent theory and dynamic system theory, and analy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n sums up 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pointing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theories, the positive rol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ir appl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re emphasized.
【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分类号】:H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浩亮;;浅谈多媒体汉字教学的优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朱淑娟;;现代汉语双宾句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3 刘清玉;;语篇研究的认知理论分析及比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4 隋然;分析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问题[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5 张丽丽;;认知理论和二语习得[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张俊;;发酵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Z2期
7 张蕾;;认知理论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启示[J];唐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王小飞;张莉;;卡鲁尔认知理论与功能性写作[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梁丽;;试论任务型教学理论与语法教学法、交际法的结合问题[J];南方论刊;2006年04期
10 陈蕾;;构式“X是X”的认知语用阐释[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宏伟;;认知背景下的手势语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小微;;网络在线词典编纂的认知探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东元;沈彩芬;;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特征及其原则[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靳宁;贾德江;;再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哲;;从多义词的义项切分看语义理论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李颖;;从典型范畴理论看模糊语言的两个维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武光军;;语料库翻译学的范式理据与范式体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10 郑艳霞;;隐喻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姜国权;商务汉语教材的出版现状与对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彬;猜测与反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彭建武;语言转述现象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周孟战;《孙真人千金方》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严敏芬;汉语中不礼貌构式的社会与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明敏;认知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新疆大学;2012年
2 罗莎;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3 郝福涛;联结主义视域中的心理语言学[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霄楠;从关联理论视角论文化缺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李长慧;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美娜;“NP在哪”和“哪有NP”[D];吉林大学;2006年
7 陈永朝;基于现代汉语和中介语语料的复合词语义提取和自组织聚类分析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王晨;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对外汉语语段训练策略[D];广西大学;2006年
9 杨京京;从隐喻观看“希望”和“望み”的区别[D];燕山大学;2012年
10 张莹;言语交际中的Malapropism现象[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9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3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