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焦点标记词“甚至”的句法语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8 07:30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汉语焦点标记词“甚至”的句法、语义特征。本文研究的理论主要基于Chomsky (1981,1995)的“管约理论”和“光杆理论”;KarttunenPeters(1979)的“辖域理论”和Rooth (1985)的“词汇理论”。本文主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在“甚至+动词短语”结构中,“甚至”是什么句法地位? 2.“甚至+动词短语”结构的信息结构如何体现? 3.汉语中的“甚至”包含哪些语义特征? 本文主要分析在“甚至+动词短语”结构中“甚至”的句法地位,该结构不涉及任何移位,焦点包含在“甚至”所涵盖的辖域范围内。在本文中,“甚至+动词短语”中的“甚至”被认为占据焦点短语中心语的位置,由于其焦点特征不强,因此不会引起任何成分移位。“甚至”所带的焦点必须被其m-统领。在讨论“甚至+都+动词短语”合法,但“*连+都+动词短语”不合法的结构时,分析“连”作为一个焦点标记词,不能独立和“都”连用;“甚至”区别于“连”,,可以和“都”直接连用。本文认为,在“甚至+都+动词短语”的结构中,“都”是焦点短语的中心语,“甚至”作为一个副词短语附接在以“都”为中心语的焦点短语的指示语位置。“甚至+动词短语”结构中,焦点需要重音来体现,从结构上无法判断出焦点。本文提出此结构中的焦点应属于信息焦点。此焦点做为句子中最突出的部分,带有[+突出]的特征。 “甚至”所标记的焦点通常会引发极性意义。“甚至”既可以出现在肯定句中,也可以出现在否定句中。它所带焦点的语用极性位置的高低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关。在肯定句中,“甚至”所带焦点通常位于极性的最底端;否定句中,由于否定词有极性逆转的功能,无论“甚至”是出现在主句中还是从句中,“甚至”所带的焦点则由最底端转换到了最高端。通过比较,本文认为“辖域理论”更适合用于解释“甚至”。 “甚至”的句法结构为“甚至”和希腊语中表“甚至”的“Akomi ke”的跨语言研究提供了可能。“甚至”和“Akomi ke”都属于附加焦点标记词,但是在许多语义方面却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焦点标记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最终得出了汉语“甚至”的语义逻辑式。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Chinese focus marker "even". The theorie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re mainly based on Chomsky's "reduction theory" and "bare pole theory" (; KarttunenPeters (1979) and Rooth's "vocabulary theory" (1985). This paper mainly solves the following three problems: 1. What is the syntactic position of "even" in the "even verb phrase" structure? 2. How does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even verb phrase" structure reflect? 3. What semantic features does "even" contain in Chines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yntactic position of "even" in the structure of "even verb phrase", which does not involve any shift, and the focus is contained in the scope of "even". In this paper, the "even" in "even verb phrase" is considered to occupy the position of the focus phrase center, because its focus feature is not strong, so it will not cause any component shift. The focus of "even" must be m- domina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llegitimate structure of "even the verb phrase", but the "lien-du" verb phrase, it is analyzed that "Lian", as a focus marker, cannot be used independently and "both"; "even" is different from "Lian" and can be used directly with "du". This paper holds that in the structure of "even the verb phrase", "du" is the central word of the focus phrase, and "even" as an adverb phrase is attached to the deixis of the focus phrase with "du" as the central word. In "even verb phrase" structure, the focus needs to be reflected by stress, and the focus cannot be judged structur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focus of this structure should belong to the information focus. This focus, as the most prominent part of the sent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light". The focal point marked by "even" usually leads to polar meaning. Even can appear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 The position of pragmatic polarity is related to its environment. In positive sentences, the focus of "even" usually lies at the bottom of polarity; In negative sentences, because negative words have the function of reversal of polarity, no matter whether "even" appears in the main sentence or clause, the focus of "even" is shifted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By comparis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heory of domain is more suitable for interpretation of "eve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even"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even" and "Akomi ke" in Greek. "even" and "Akomi ke" belong to additional focus markers, but there are many semantic differences. By contrasting and analy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ocus markers, this paper finally comes to the semantic logic of "even" in Chinese.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淑雅;动词短语和短语动词辨析[J];机械职业教育;2000年01期

2 孙叶林;;邵东(火厂坪镇)方言的体貌表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学习有用的词汇[J];英语文摘;2004年03期

4 李建高;;解读“动词+up”的意思和用法[J];同学少年;2006年Z2期

5 袁会珍;;Learn and Earn[J];中学英语之友(高一版);2008年04期

6 谢昊;;Unit 5词汇积累[J];中学英语之友(初二版);2008年03期

7 李建明;;231个《考试大纲》动词短语详解(一)[J];时代英语(高三);2011年01期

8 方绪军;与“从北京开会回来”相关的结构[J];语文建设;1997年05期

9 徐进霞;;奇妙的play[J];阅读;2007年11期

10 李建明;;231个《考试大纲》动词短语详解(三)[J];时代英语(高三);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瑞玲;徐波;;带it的动词短语的分类及译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华沙宝;达胡白乙拉;;蒙古语宾述短语的自动获取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秀荣;;法语成语的特点[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5 徐丽丽;毛善平;;失语法患者动词损害特点及机制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家俊;宗成庆;;融入句型信息的汉英双向调序模型[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林哲民;;为微型语料库标记词类使用田野调查人员记录及基于转换的自动学习[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邢欣;;时态限制词在区分不同句型方面的作用——以兼语式与小句做宾语句的区别为例[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孙宏林;俞士汶;;浅层句法分析方法概述[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继林;不得[N];扬州日报;2006年

2 见习记者 袁秦 曾奇 市八中高三英语高级教师;英语:主观题和填空题增加[N];重庆商报;2005年

3 连线教师 孟庆忠;广泛阅读 讲究方法 找准角度 掌握技巧[N];连云港日报;2005年

4 高枫邋屈海燕;词典引进的另一面[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窦东友;介词的妙用[N];文汇报;2004年

6 金艳;漫谈文章标题的翻译[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魏薇;文言实词[N];天津日报;2004年

8 朱文献;扩句、缩句教学中的一个误区[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9 刘侃;逃离电脑辞典的“数字”误区[N];科技日报;2002年

10 崇仁县六家桥中学 邓师荣;浅谈提高快速阅读的方法[N];抚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李来兴;宋元话本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段颖玲;《十二楼》的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钊;汉语婴幼儿语法范畴的最初习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唐依力;汉语处所范畴句法表达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杜翠河;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敏;汉语焦点标记词“甚至”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夏一乔;新闻标题动词词用变异研究[D];鲁东大学;2010年

3 季承;汉语反预期标记词习得情况考察[D];复旦大学;2011年

4 温丽婷;英汉序列动词构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周秋燕;汉语儿童感知空宾结构与动词短语省略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刘晓燕;标题语境下的动词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7 王婷;现代汉语持具类手部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波;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D];西南大学;2011年

9 乔盼盼;英语课堂中基于概念隐喻的动词短语学习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张慧;动词“放”的语义角色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9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39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f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