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瓦克:修辞与文化阐释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pivak's challenge to the definition of traditional rhetoric. Spivak regards rhetoric as an "uneasy production" which is constantly shuttled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us endowing rhetoric with an infinite and open interpretation space. Spivak's definition of rhetoric in such an uncertain strategic posi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actice of post-colonial cultur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斯皮瓦克理论研究”(项目号:10BWW030)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海洋;;“门”事件浅谈[J];才智;2011年19期
2 马小霞;;翻译中的隐喻(英文)[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3 李秋杰;;从元语用意识角度解读含有隐喻的广告语[J];华章;2011年14期
4 马强;;英汉名词化对比[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5 张邱慧;;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罗莹;田勤琴;;中英隐喻差异分析(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7 王宗楚;;浅谈语气助词“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8 刘沛;;从常规关系视角看隐喻[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9 邱晴;胡勇;;批评话语分析中的隐喻现象研究——以腾讯QQ致用户信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晏斌;;英汉隐喻跨文化对比[J];华章;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陈帅;;浅谈王希杰修辞理论逻辑结构[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3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7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张霄军;;隐喻和换喻的计算综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毛新耕;;英汉“情侣”隐喻的思维共性与个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2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3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10 姜冬梅;汉英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42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2342850.html